第9期《環保產業》 文/全新麗 孫寧
我國環保產業已經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并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和結構、技術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過去10年,我國環保產業產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5-20%,均超過同期GDP增長率。據估算,2010年我國廣義環保產業值達到了11000億元,已經占到GDP的3.5%。我國現有環保企業3.5萬家,吸納就業300多萬人。已經形成若干個具有比較優勢和特色的環保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現代化環保企業。
環保產業自身發展的時段,也恰逢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例如,針對環保產業,涉及“走出去”政策支持的有《關于環保系統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等。2013年度剛過去三個季度,已經有兩項重要政策涉及“走出去”:2月份商務部、環保部聯合發布的《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2013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兑庖姟分袑iT指出:支持節能環保產業“走出去”和“引進來”。
北控、桑德、金達萊環保、龍凈環保、津膜科技、鼎聯控股等多家業內公司已經“走出去”,獲得了國外項目,另外中國節能、興蓉投資、金州集團、碧水源、博天環境等業內知名環保公司也已制定“走出去”戰略,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梢,“走出去”已經成為國內具備一定實力的環保企業的發展方向之一。趨于飽和的國內市場,吸引力與競爭力并存的國際市場,以及越來越多的國家政策支持都是促使環保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那么,中國環保企業海外市場游獵的情形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專訪了上海濟邦咨詢公司董事長張燎、桑德環境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魏娓、龍凈環保國際部部長助理蒙原、北控水務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振鵬、金州環境海外業務經理王軍。以下內容根據專訪及調研完成。
我國環保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特點
企業“走出去”行動體現為自發性、分散性、小規模
根據調研情況,部分完成國內布局,綜合實力較強的少數環保企業已經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如北控水務、桑德集團、龍凈環保等,這是它們開始海外拓展的好時機,也有一些企業制定了相關戰略,但是還沒有海外項目的獲取。這些企業目前的“走出去”行動都比較自發和分散,主要基于企業自身發展戰略。
中國環保產業從整體而言,還不到大規模“走出去”的階段,而且國內環保企業總體仍處于“小、散、弱”的狀態,適合“走出去”的中國環保企業現階段還比較有限。
但是對于已經具備實力的企業而言,海外市場確實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例如,桑德集團的計劃是未來3-5年,國際業務占比能提高到30%。
企業主要目標區域為東南亞等新興市場
中央政府和中資金融機構過去比較關注對交通、能源類海外項目的支持,從事這類海外投資或工程的中國企業及承包商獲得政府極大的支持。環保行業的項目相對合同金額及投資規模較小,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產生的需求。對于發達國家的環保項目,中國環保企業在技術標準、運營記錄等方面存在短期內難以逾越的障礙,中等水平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巴西、印度、南非這類新興經濟體,包括東南亞的印尼、斯里蘭卡、越南、孟加拉等國的環保需求我國環保企業能較好地滿足。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的市場區域主要位于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并逐步向非洲、拉美等地區擴展,其次是富裕中東國家,最近一年來,因為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一些環保企業也在探路歐洲市場,主要是進行環保、水務資產的并購活動,如北控水務收購威立雅水務葡萄牙業務,桑德也在北美、歐洲嘗試進行了市場前期活動。
“走出去”企業屬性多元
與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特點相適應,“走出去”環保企業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屬性多元。從企業性質來看,有北控這樣的央企上市公司,也有桑德、龍凈環保這樣的民企上市公司,還有凌志環保這樣的未上市民企。
業務領域逐步延伸
根據海外目標市場的需求,我國環保產業“走出去”的業務領域,從最初的環保設備供應,逐步延伸到大氣治理領域、供水領域、污水處理領域、固廢處理領域,同時,服務內容也從設備供貨安裝逐步發展到EPC工程項目、BOT投資項目及整體并購項目。
市場開拓方式主要有三種 依附性較強
環保企業“走出去”的市場開拓方式:(1)跟隨中字頭總包公司一起“走出去”,通過承接中建等央企海外項目的環保部分實現;(2)通過參加海外展會及其他活動,直接去面對海外市場,去目標區域拜訪當地的客戶,介紹自己的服務與產品,參加當地的項目投標等;(3)通過目標市場的中介、顧問進行市場拓展。
不同的公司,這三種方式的占比是不同的,如龍凈環保,目前就主要依賴第一種方式,在印度市場獲得了相對好的局面,因為印度人口眾多,對火電的需求非常大,供需失衡,我國主營火電的央企在這里打開了市場,而主攻除塵、脫硫、脫硝等大氣污染治理的環保公司龍凈環保也實現了“借船出海”。
總體來說,中國的環保產業單獨走出去的還屬于鳳毛麟角,大都依附于其他的工程項目,作為工程項目配套的手段出去。
我國環保企業在海外的優勢
1、以東盟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薄弱,環境保護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時這些國家又處在與中國相當的發展水平,相較于高標準、高成本的歐美環保技術設備,物廉價美的環境產品以及服務更具有競爭優勢,這為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
2、中國公司的環保工程綜合性價比高是我們的優勢,尤其適合于發展中國家開始注重環境保護的市場,相比歐美企業的解決方案,中國的解決方案可能不是最佳,但是最適用的方案。
3、中國承包商企業在傳統優勢區域,如非洲、東南亞及中東等積累的商務關系也是中國環保企業的競爭優勢,意味著環保公司需要與中國海外承包商合作。
4、中資銀行的資金優勢(政策性的兩優貸款可以作為中國企業攻關海外項目的利器)也是中資公司的主要優勢。
5、中國公司的整體優勢,是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
環保企業海外“游獵”面臨的主要風險
1、國際市場相對國內,具有更加多元化,規范化,標準化的特點,與國內現行的模式存在很大差異。經濟發展情況良好的國家,對工程造價相對不敏感,對設備及工程質量的要求相對嚴格;經濟較落后的國家,預算相對不足,對工程的性價比更加關注。在國際市場中,企業必須正確把握當地市場的情況,適應業主需求,才可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2、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發面的發展不均衡,造成進入國際市場較晚的環保企業無法良好評估及控制相關風險,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企業進入他國市場時,不了解當地法律、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等情況,無法利用既往經驗順利開展業務;對國際慣例不了解,無法平衡業主、咨詢工程師等各方利益訴求等不確定因素,都會對企業風險的控制產生無法預知的影響。
3、商務模式多元化對環保企業把控商務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環保企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可能使用的商務模式分別有EPC, EPC+F,BOT,PPP等,除EPC模式外, 其他模式都會對企業的融資能力提出要求。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有更大發展,除了具備EPC項目的良好執行能力外,還必須熟悉BOT及PPP模式的項目,并根據不同的項目模式,有針對性地提高融資能力、風險把控能力、項目運營與管理能力,并完善相關人才儲備。
4、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項目,都會對環保企業的融資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國內的環保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授信額度偏低,貸款利率偏高,在融資上處于弱勢。因此,環保企業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自身的競爭力。同時,國家的相關優惠政策有必要對環保企業做適當的傾斜,對我國環保企業的國際化工作提供支持與保障。
5、項目管理國際化,規范化的要求,對企業的項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項目中,業主、承包商與咨詢工程師形成了一個互相支持與互相牽制的整體。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如何平衡三方關系,是對國內環保企業的一大挑戰。因此,環保企業有必要加深對國際項目管理相關標準和規范的理解,提高對FEDIC條款,項目索賠條款等國際通行規范的使用能力,并加強與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部門、企業的溝通能力,提升自身的國際項目管理能力。
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時機判斷
1、從中國環保產業自身來看,整體而言,目前還沒到大規模“走出去”的階段,原因有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環保市場,再結合經濟發展階段,國內市場還有比較大的潛力;國內環保企業的集中度還比較低,還沒有產生出像威立雅、蘇伊士、GE、日立等這樣的大型企業。但是,最近2年,行業的并購事件日益增多,產業的整合、升級正在完成,企業實力的提升有目共睹;而國內市場方面大中城市的傳統領域的競爭,如污水處理,接近飽和,目前許多企業都將戰線布局到中小城市及鄉鎮、農村,并將業務重點從工程建設轉向綜合環境服務;所以,中國環境裝備產品以及工程建設能力亟需開拓新的市場,環保產業國際化成為必然選擇。預計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除了已經試水海外市場的企業,還會有更多環保企業將“走出去”戰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從海外市場的現狀來看,先行環保企業的市場行為,多集中于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國家的環保需求正在從無到有。東南亞和非洲一些國家的發展階段類似于中國的上世紀70、80年代,再過10、20年,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高潮也會過去。所以,現在正是培養、挖掘市場潛力的好時候,或者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叫做“試水期”。而環保企業“走出去”,也需要試水期,尤其是對于設備出口類的企業來說,因為經濟形勢的影響,現在可能不是賺錢的最好時機。但是根據未來整體市場向好的判斷,如果等到市場非常興旺的時候再想進入,就非常困難了。所以必須從現在開始積累經驗,做好準備,才能占領更多市場。
3、環保企業在海外市場“長大”,除了項目獲取,還有并購也是非常好的機會。歐債危機的影響,基本上會有兩年的時間窗口。歐債危機對不同的歐洲國家的影響是不同的,有一些國家在將環保等在內的資產進行剝離和出售,如西班牙。宏觀經濟走到谷底后,總會要回升,歐洲現在正在谷底回升的過程中,錯過了這個時間窗口,再想并購就會支付更大的代價,而且未必會有合適的資產待售。所以,這時候對有實力的環保公司而言,是走出去,到歐洲、北美進行并購活動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