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太湖“藍藻事件”引發無錫市區供水危機,讓廠房林立的的無錫新區,承受了空前的壓力。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山青山。無錫新區黨工委一班人以強烈的責任意識,自覺加快轉型升級、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
2010年,無錫新區被國家環境保護部、科技部、商務部批準成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2011年,被環境保護部列入第三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2012年,被科技部評為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先進集體。
如今,這里“四季林”、“企業林”綠樹成蔭,生態產業鏈蔚然成形,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相得益彰。
11月30日,由水利部水利風景區規劃建設處處長詹衛華帶隊的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專家組一行赴新區感知博覽園、鴻山遺址博物館及梁鴻濕地公園等景點考察,給予高度評價。
綠色招商,污染項目一票否決
“我們在生態產業文明建設方面堅持從招商引資源頭抓起,對新增項目嚴格執行‘環境準入’制度,對于污染型項目采取‘一票否決’制。”面對新區目前的生態環境,江蘇省無錫市委常委、無錫新區黨工委書記許剛這樣介紹。
不過,對于環境友好型項目和工業生態鏈上下游的項目,無錫新區則鼓勵扶持。在產業結構、產業發展模式兩個方面開展工作,從根源上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保障。
曾經,一家名為“陽泰可”的韓國公司悄然落戶高新區“一路綠燈”地受到追捧,原因是這家企業能夠為海力士等IC企業提供廢料回收處理服務。
據了解,這就是該區“綠色招商”的“補鏈”戰略,為支柱產業積極引進配套上、下游企業,把“工業鏈”發展成“產業生態鏈”。近幾年,高新區招商部門有針對性地引進了半導體晶圓和研發企業,促進產業向高端發展、向兩頭延伸,同時引進賽錫科技、中環資源、瑞優賽福等高水平的資源回收公司,實現了區域能量多級利用和廢物產量最小化,一條資源循環再生的“產業生態鏈”正在形成。
新區在招商之際,環保部門就提早介入,對項目進行“綠色評價”。新區的所有招商引資項目,需根據綠色建筑考核管理辦法,按照綠色節能建筑要求進行設計、建設。其中,鉑金斯芝浦發動機有限公司、卡特彼勒技術研發(中國)有限公司等新建廠房已被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授予LEED銀色、金色認證。
新區還啟用了新一輪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重點挖掘在太陽能應用、綠色建筑等方面的亮點工程,預計3年內建成5-6個綠色節能建筑示范工程。
循環利用“再生水”,力爭污染“零排放”
在新區312國道與高浪路交叉口,有一家特殊的公司——德寶水務投資有限公司,每天吃下骯臟的污水,吐出指標堪比自來水的清潔水。
無錫新區環保局相關人士介紹說,經過多年的建設,目前加入中水回用的新區企業直線上升,回用水日供應量已經達3萬噸,占全區工業用水總量的1/3左右,總量、占比及水質均列全省同類地區第一。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源泉,也是企業生產必不可少的核心資源,可工業化時代的污水排放也是讓無數環保人士憂心忡忡的話題。早在2004年就啟動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新區也意識到這一問題,在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多家市政設計院的水處理專家的幫助下,早早引進了江蘇省第一家高標準再生水回用示范工程。
然而“再生水”的推廣并非易事,成本問題和水質是否穩定成了推廣的兩大瓶頸。只要是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必然就是好的。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新區沒有絲毫猶豫,加大環境整治力度,要求新入駐企業都要簽訂《中水回用協議》;對于存量企業,設定不可逾越的“紅線”,要求逐步提升自身環保標準,并在環保信用評級上實行加減分。
從不敢用,到謹慎用,再到敞開用,新區的村田電子是“再生水”的先行者。村田電子“再生水”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8年他們開始接觸“再生水”項目,一開始擔心水質有問題不敢用,但耐不住新區的誠意,終于在2009年12月同意少量使用“再生水”,用于公司內部中央空調冷卻塔。沒想到經過大半年試用發現“回用水”水質穩定,其指標甚至超過自來水,至此疑慮放下。截至目前村田電子所有的生產已經全部改用“再生水”。
不是村田電子一家感受到“再生水”的好處。據德寶水務投資有限公司透露,德寶水務已為新區SK海力士、海太半導體、尚德電力等多家工業企業提供污水深度處理,經處理后的再生水回用于SK海力士、海太半導體、尚德電力、村田電子、希捷科技等公司作為生產用水使用。目前該公司建成工業廢水處理能力3萬噸/天、再生水供水能力1.5萬噸/天的生產規模,到2013年底三期項目擴建完成,生產規模將達到工業廢水處理能力6萬噸/天和再生水供水能力3萬噸/天。
據了解,“再生水”的綠色循環鏈,目前已經覆蓋新區電子元器件、印刷線路板、光伏、IC等多個產業,企業的污水排放也隨之大大減少,初步測算每天可以減少3萬噸。預計等“再生水”項目實現全覆蓋后,可以形成區域內污水零排放。“再生水”的綠色循環鏈不僅節約了水資源,而且滿足了新區眾多工業企業污水處理及生產用水的需求,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用水成本,推動了無錫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
轉型升級,力推四大創新型產業集群
“產業才是新區的靈魂,生態環境問題更是工業指標意義上的生態,也強調了民生意義上的生態,要讓園區所有民眾喝上干凈的水,生活在清潔的環境中。”該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
早在2008年,該區就關停并轉所有高耗能企業,“騰籠換鳥”,為新區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騰出了土地、空間和環境容量。
該區明確產業選擇取向,集中精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傳感網研發應用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傳感網產業入選國家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和產值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最大半導體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服務業。將開放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總部經濟轉變,推動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逐步嵌入全球價值鏈高端。
為加快轉型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仍是“十二五”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無錫新區堅定不移地推進四大創新型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物聯網、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四大創新型產業集群。進一步加強企業創新體系建設,加強企業研發中心、產業技術聯盟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提升園區各項配套功能,全力推動專業園區集約發展、特色發展,促進園區轉型升級。2011年新增孵化企業260家、各類研發機構25家,達成產學研合作項目85項,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4%。
如今,該區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新區發展模式的轉變和提升。生態環境文明建設圍繞著“水”、“陸”、“空”環境凈化與優化而全面展開。從重點和關鍵區域入手,工程和生態措施協調推進,各項環境指標均達到或優于國家二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