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改革路線圖正逐漸清晰,但在環保部“從山頂管到海洋”的目標下,部門協調問題引發關注。
記者獨家獲悉,剛成立的環保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明確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模式、路線圖和時間表。
按照環保部的改革思路,最終將建立起“從再生產全過程著手,形成從山頂到海洋、從天上到地下的所有污染物嚴格監管制度和一體化污染防治管理模式”。
這就涉及到“環保大部制”改革,以及近日各界熱議的國土部、林業局、海洋局、水利部、農業部等部門相關職能并入環保部的問題。
甚至有外媒報道稱,國土部可能被撤銷,其部分職能將并入環保部。國土部相關人士就此對記者表示,這純屬空穴來風;還有接近農業部的人士告訴記者,農業部相關職能是否并入環保部還不好說,估計要談判,可能要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出面。
推進“環保大部制”
環保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日前在該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表示,“10項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將“分清輕重緩急,設定路線圖和時間表,分層次、有秩序、積極穩妥地推進”。
按照環保改革路線圖,眼下,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的大框架下,環保部正在對兩大問題進行重點研究:一是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二是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根據最新的管理思路,“污染物由污染源產生,通過環境介質傳播和消納,必須將三者統籌考慮”。
在將來的統籌管理框架下,環保部門不僅要對工業點源、農業面源、交通移動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進行監管,還要對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納污介質,加強統一監管。
為此,環保改革路線圖明確“實行獨立而統一的環境監管”,有序整合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監管力量,有效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但目前,我國的環保職能各自為政:污染防治職能分散在海洋、漁政、公安、交通等部門;資源保護職能分散在礦產、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綜合調控管理職能分散在發改委、財政、國土等部門。
“由于職能交叉,造成執法主體和監測力量分散,環保領域多頭執法問題突出。”周生賢說。
2月10日,環保部官網刊發周生賢有關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講話。記者注意到,在這篇講話中,周生賢談到了與目前環保部管理領域“毫不相干”的森林、濕地、海洋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問題,甚至用兩大段的篇幅談及“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問題。
盡管周生賢在任環保部部長之前,在國家林業局任職多年并擔任局長,但多年來,環保部幾乎從來不與林業沾邊。無獨有偶,周生賢在去年11月也曾公開談及國家海洋局職責范圍內的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問題,談及國家林業局職責范圍內的林業生態系統保護和林權改革問題。
“周部長的用意尚不清楚,但有可能是往‘環保大部制’的角度考慮。”連日來,記者接觸的多名專家學者都有此猜測。
相關部委人士昨日也對記者表示,周生賢此番講話,應該是有深刻用意的。這或許意味著,有關“環保大部制”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定型,并得到了高層的認同。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習近平指出:“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