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關注的是物聯網與智慧城市規劃咨詢專家——國脈互聯
1月中下旬,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深圳一次論壇上毫不留情地批評:IBM提出的“智慧城市”這個概念完全是為了開拓市場,“智慧城市”讓我們國家走了一個極大的彎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時下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普遍遭遇了“偽智慧化”的困境,即使用的設備確實是智慧化系統,但這些系統收集的相關數據卻是封閉的,導致智慧城市背后的大數據未能得到最大化利用,智慧城市只是披了一件智慧化的外衣而已。
個案
折戟智能路燈工程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際,當時還是全球商業聯盟(GBA)中英經濟合作執行董事、亞太區執行官的邊曉燕看到了令她揪心的一幕:地震后,整個城市一片黑暗。城市管理者和救災指揮者根本看不到具體受災程度,給救援工作造成了極大挑戰。
邊曉燕對記者回憶說,當時她便在心里想,如果災區的城市路燈都是智慧化連網的話,管理者們便可通過智慧路燈掌握一線受災情況。于是她構思設計了一種路燈,當災難來臨的時候,就可以變作一個應急平臺,“監控器可以看到180度的場景,我們可以通過后臺看到現場情況,以便救援。”
邊曉燕于2008年結識了從事太陽能產業的英利集團的管理者。其后近3年里,邊曉燕一直在尋找可整合的各種資源,以實施她的智能路燈計劃。那時候,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珠三角地區經濟較為低迷,政府鼓勵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邊曉燕通過幫助英利集團打入英國市場的機會,了解到太陽能和LED的行業困境,她便開始思索怎樣利用這一波經濟浪潮,找到自己的商業機會。
2011年10月,在一次看新聞時,邊曉燕發現美國政府提出“智慧交通”的概念,而同一時期,中國政府正在著眼打造平安城市,許多城市安裝大量的視頻監控設備。邊曉燕就想:為安裝視頻監控所建設的支架或線桿,花費昂貴,為什么不直接把監控器安裝在路燈燈桿上面呢?而且,如果為了降低資金成本,把整個LED屏幕也安裝在路燈上,既可用于公益宣傳,又可用于播放商業廣告,以實現收入。
“經過3年醞釀,真正設計制造出智能路燈的原型是在2011年。我們做方案時,所采用的商業運作模式要和中國傳統的制造業不同。傳統做法是做完再想怎么賣,而我們是先想好怎么賣,賣給誰,用來做什么,然后才去制造它,這樣功能會很完善。”邊曉燕說。
2010年,IBM提出將智慧城市作為其智慧地球戰略的落地措施之一,開始在中國市場大力推廣。2011年,邊曉燕推出智能路燈樣本。她選擇了市場化進程在全國處于前沿的廣東省,并鎖定了地級市肇慶。她于2012年前后創建了肇慶全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高科技企業身份落戶肇慶。
這些年運作中,她遇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挑戰,“因為中國的城建工程非常復雜。”邊曉燕說,智慧路燈所涉足的城建市場,更多地是政策市場,“政府之手”而非完全的市場才是最終決定力量。近兩年的等待和屢投不中之后,邊曉燕最終放棄了這一市場。
無奈轉戰智能巴士
路燈的智慧化試驗失敗后,邊曉燕將目光投向了智能巴士。對于轉型的邏輯,她說,從產品設計層面看,智慧路燈與智能巴士極為相似。如智慧路燈的光源是太陽能,巴士也可以。從商業模式設計層面,智慧路燈上的LED,主要用于廣告運營,智能巴士車身上也可安裝LED,同樣用于廣告創收。
最主要的是,公交巴士市場目前存在切入機會。有報道稱,時下中國各地的城市公交運營市場,許多都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運營虧損-政府補貼-再虧損-再補貼。邊曉燕認為,這種怪圈的存在,讓智能巴士的理念存在試探的機會。
邊曉燕說,她的商業模式是形成一個利益聯盟,將智能巴士打造成一個戶外媒體運營平臺,收益分配成三塊:一部分補貼給虧損的公交公司運營商,另一部分分配給智能巴士投資者,其余部分按比例給合作伙伴。
她稱,在此模式下,一輛以近200萬元購入的城市大巴,一般18個月就能收回成本。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回收 期可能更短。
公交巴士的媒體廣告市場,之前已出現過如世通華納、東方明珠、北廣傳媒、華視傳媒和巴士在線等掘金者,不同的是,這些掘金者單純以移動公交廣告運營者的身份進入。邊曉燕以智能巴士的角色切入,這個概念能在多大程度上撬動市場,仍待實踐檢驗。
在智慧城市市場浸淫多年,邊曉燕認為,另一個障礙就是理念的差別,“打造智慧城市,總體上并不是一件靠譜的事。因為我從南走到北,經過三門峽、洛陽、漯河等不同城市考察,和不同的領導,包括市長或者廳長接洽過,發現他們關于智慧城市的概念比較落后,F在我們談的都是云技術,而他們還停留在移動生活和移動辦公層面。”
清華同方一業務中干對記者說,智慧城市總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時下這個市場的最大特點就是政府主導。此外,智慧城市的最大價值,是在相應系統收集的大數據基礎上進行大數據開發。但目前的智慧城市系統的大數據,基本上還停留在相關智慧城市系統管理的政府領導們的電腦里。由此導致了一個最大的悖論:在智慧城市的概念號召下,安裝了相應的智慧設備,卻干著傳統設備的活,因為核心的大數據并未得到充分的市場化開發,最終陷入了“偽智慧化”困局之中。
觀察
智慧城市熱潮背后的圈地運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明確提出創建智慧城市行動計劃及發展戰略的城市,已有200多個智慧城市項目已經提出或正在實施當中。
在這些智慧城市項目中,除一線城市完整地提出了創建智慧城市的行動計劃或發展綱要之外,80%以上的二線城市也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構想,甚至有些三四線城市也喊出了創建智慧城市的口號。
隨著各地智慧城市項目落地,延伸出來的相關物聯網產業園、軟件產業園、云計算產業園、云計算數據中心等遍地開花,炙手可熱。但據中國通信工業協會物聯網行業分會秘書長、中國物聯網產業推廣中心副主任劉兵兵介紹,由于一哄而上、遍地開花,近兩年全國建立的物聯網園區卻因為招商困難,目前多為空殼。
有專家指出,智慧城市是城市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很多城市之所以熱衷智慧城市的發展理念,其實是把其作為營銷名片。隨著這一理念的提出,與智慧城市相關的一些產業也受到關注。很多城市希望通過創建智慧城市,帶動物聯網、軟件產業的發展,從而拉動地方經濟。
廣州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助理王洪嶺說,智慧城市建設話題催生了很多項目,但不少項目是“掛羊頭賣狗肉”,以智慧城市項目之名,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實。
更多的擔憂則在于一些智慧城市建設華而不實。在一些地區,智慧城市變成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追求政績的新招牌,變成了IT巨頭跑馬圈地的新業務,變成了地產商大搞圈地開發房地產的 “遮羞布”。
以智慧城市之名的圈地運動,到了需要認真對待的時候了。
via: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