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全國多地共曝出十余起自來水異味事件,居民用水安全“警報頻傳”。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有超半數“問題水”經相關部門檢測后被認為“水質達標”、“可以飲用”,與百姓的直接感官反差強烈。
今年1月初,山東濟南花園路某小區有居民反映家中自來水呈濃稠乳白色,靜置后顏色偏黃、有雜質沉淀。當地水務集團調查后稱,由于自來水中溶入空氣經壓力作用分解成微小氣泡、看起來像乳白色,不影響水質,而由于水管內銹蝕作用,水里鐵離子含量較高,因此水質發黃也屬于正常現象。
2月20日,上海崇明縣多鎮居民反映自來水發黃、有異味,部分地區發生了純凈水搶購,崇明縣政府隨后解釋稱“因長江口咸潮入侵影響水質”。直至22日,崇明縣水務局才表示異味是因當地水廠取水口水源中的苯酚含量超標所致,此時水質污染已影響到10萬居民。
2月底,江蘇無錫某小區業主反映小區內自來水異味已持續兩個多月,用以洗滌后衣物會明顯發臭,而社區委托無錫市自來水公司及疾控中心對水質進行了檢測,兩家機構均表示水質無大礙、找不出異味原因。
3月6日,網曝蘭州多地自來水出現刺鼻異味、市民反應強烈。7日傍晚,蘭州市環保、疾控部門和供水企業公布監測數據,稱自來水符合安全飲用標準,但對異味原因卻只字未提。數日后相關部門才披露,水出現異味是因氨氮值過高,經水務公司采取措施降低氨氮含量后,水質隨即恢復正常。
此外,湖南長沙、山西天鎮縣、廣東廣州、湖北隨縣、江蘇鹽城等多地今年也陸續發生局部的自來水異味事件,部分地區的水質檢測結果也顯示為“合格”。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檢測認定“合格”的“問題水”卻暴露出大問題,這不禁讓人對國內水質新標準產生疑慮,新標準的檢測指標達106項、號稱與世界最嚴的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如2013年杭州自來水四度出現異味,環保部門多次采集水樣檢測均未發現指標異常,也沒查出異味原因,水務集團一度強調“杭州水質是安全的”、“但建議年幼體弱及老人飲用桶裝水”,直到今年1月有關部門才基本認定,引起異味的主要物質是低毒性有機化合物鄰叔丁基苯酚,10家涉事企業均已采取停產停排等控制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