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高度重視生態文明,提出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國務院近日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則突出強調了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指出要完善推動城鎮化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設施,城鎮污水處理也要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在“2014年哈工大市政與環境(北京)校友會”年會上國際水科學院終身院士王寶貞談到水環境治理時曾表示。
環境友好模式已成為國際化水環境治理模式
對于生態文明體制和制度的建設,王寶貞認為,需要走資源節約、低能耗、低碳和循環經濟的環境友好和生態良好的發展模式。而這一模式也早已成為國際上流行的水環境治理模式。
國際上污水處理的發展方向是無害化、資源化、分散化。2000年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大會倡議,將污水和雨水都作為水資源予以收集、處理、再生和利用,并實現水循環。據了解,美、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的中小城市污水處理采用的主要技術是塘處理技術、人工濕地和土地處理。污水處理塘和凈化塘在北美和歐洲非常普及,是其小城鎮和農村應用最多的污水處理技術。美國污水處理塘(穩定塘)就有11000余座,法國、德國則都有近3000余座。截至到2000年,歐洲的人工濕地就有6000余處,主要用于做污水二級處理的深度凈化單元。王寶貞院士研究認為,塘處理技術、人工濕地和土地處理都是污水處理與再生的、低碳的環境友好處理技術。塘中藻類和濕地的水生植物都能將污水處理中生物降解產物CO2以及無機營養鹽(如NH4-N、NO2-N、NO3-N、PO4-P等)攝取,并參與其光合過程,由此去除CO2產生初生態氧, 使附近環境增加氧氣。
我國小城鎮污水處理應走向 “低碳化、資源化、生態景觀化”
我國目前的污水處理不僅在大中城市推行活性污泥工藝,在小城鎮也推行活性污泥,許多小型處理廠由于經濟和技術等原因而不能正常運行。中小城鎮污水處理規模小、水量和水質波動大,難以維持穩定和高效的運行。因此,簡單的搬用大中城市的處理方法進行小城鎮污水處理是不可取的。王寶貞表示,我國污水處理的創新性不足,低碳化、資源化、生態景觀化才是我國中小城鎮污水處理的發展趨勢。
我國許多地區的污水處理已經沿這一發展方向進行了探索。王寶貞介紹,江西鷹潭市5萬m3/d污水處理廠采用高負荷和高效復合生態塘系統,已經運行多年,一直保持著出水水質一級A的標準,它以太陽能(日光輻照)為初始能源,促進進入塘中的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營養物分解,經過處理的污水還被用來進行漁業的養殖。另外,浙江省許多農村的污水處理采用以人工濕地和后續凈化景觀塘為主體的生態處理系統,這樣處理后的污水也可用來養殖可供觀賞的魚。
國家對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也對城鎮污水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鎮污水處理應緊跟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在思想和觀念上深化改革和革命,研發和應用適應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污水處理再生新技術。王寶貞認為,將水環境治理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將有助于實現污水處理資源化、實現其處理、凈化、回收再用與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