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土壤修復行業的政策預期不斷升溫,結合我國土壤污染現狀和歐美土壤修復市場的產值,我國土壤修復未來至少有上萬億元的市場。業內專家指出,面對如此之大的污染土壤修復的市場需求,我國的技術儲備、工程經驗和人才儲備都顯得不足。土壤修復從點向面鋪開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耕地污染威脅的是千家萬戶的飲食安全,自從鎘大米事件發生以后,我國的土壤污染問題開始越來越引起重視。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該報告顯示,我國耕地土壤點位污染物超標率為19.4%,目前中國近五分之一的農業用地存在有機污染物或者無機污染物超標的情況。全國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
環保部負責人對此表示,對嚴峻的土壤環境形勢,國家正在或將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堅決向土壤污染宣戰。一是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二是加快推進土壤環境保護立法進程;三是進一步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四是實施土壤修復工程;五是加強土壤環境監管。
當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公布之后,土壤修復市場的估值被估到上萬億元。市場真的有如此龐大嗎?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用于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為300億元。而在日前已獲環境保護部原則審議通過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湖南省石門縣等6個重污染地區則被列入土壤保護和污染治理的示范區,預計單個示范區用于土壤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財政投入在10億—15億元之間。
相比于修復資金的總需求,修復資金缺口巨大,這使得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特別是重金屬污染治理及修復工作面臨巨大壓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造成重金屬污染的企業,以及準備使用被污染土地的企業,同樣需要承擔這筆高昂的費用,而不能僅僅讓政府買單。這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造成了污染,倒推過來就是企業的污染防治投入不夠,至少未能滿足環境影響評價中的要求。而當土地遭受污染、不適宜繼續使用的時候,這些污染企業卻不承擔污染的責任,也不為土壤的恢復和治理付費,而將污染的成本最終轉嫁給全社會來買單,這明顯是不公平的。
此外,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里涉及耕地污染及工礦區污染。但兩者污染源、污染面積、治理手段有著很大區別,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企業參與的是工礦區土壤的污染項目。而農田污染的修復治理工作應該說在國內還沒有開展開。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錦樓博士談到:污染結果公報的公布,應該首先要加強對普通大眾的科學宣傳,二要進一步分析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識別主要敏感介質及敏感人群,評估生態風險與健康風險,判定主要責任主體,最后依據土地的用途,設定科學合理的土壤保護與治理修復目標,制定結合當地社會經濟可行的土壤防控與修復治理措施。不要從商業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劉陽生教授認為:“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最重要性一點是告訴我們國家將分不同污染程度、分區域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這個公告主要是滿足社會輿論要求公開的需要,只能大致說明我國土壤污染比較嚴重,主要污染類型和污染物是什么,除此以外我認為對企業意義不是很大。”
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已經醞釀了很多年,前期有關部門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我們暫且不去關注那些數據,單從報告看本質應該是國家給土壤修復產業利好的消息,但土壤修復仍需多部門聯動治理,而且土壤修復技術研究工作還尚未完全成熟。一位專家介紹:土壤修復市場,好進難出。現在土壤修復市場門檻要求并不是很高,很多技術尚未成熟的企業紛紛關注或進入。但這些企業做過的修復項目結果究竟如何,我們也無從得知。
業內專家指出,面對如此之大的污染土壤修復的市場需求,我國的技術儲備、工程經驗和人才儲備都顯得不足。分析指出,土壤污染修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土壤修復從點向面鋪開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要分清主次,從主要問題入手,建立土壤修復產業鏈,一步一步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