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古城蘇州的靈魂。然而近年來,蘇州城區許多河道變黑變臭成為許多人的心頭之痛。2012年5月,蘇州啟動實施城區河道水質提升計劃,計劃到2014年底,使城區河道水質大變樣。如今3年時間已接近尾聲,目前蘇州城區水質改善狀況如何?記者通過實地采訪見證了這座水城發生的變化。如何讓河水不再變黑發臭,蘇州下一步的做法是要把河水利用起來,以“用”促“管”,體現的則是蘇州人在水環境治理中理念的轉變。
進入2014年,江蘇省蘇州市的市民在閱讀《姑蘇晚報》時,會發現每周五的“生活情報站”版面上多了一個欄目“蘇州城區河道水質周報”。這份水質“體檢報告”不僅記錄著城區28條主要河道的溶解氧、總磷、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等監測數據,而且還有一個簡評,對于監測數據做出歸納總結,對于波動的數據做出解釋。
面對這樣一份水質周報,蘇州市民紛紛“點贊”。一位當地網友這樣表示,“對于一座以水為靈魂的城市,水質報告就像天氣預報、空氣質量報告一樣不可或缺。”
可為了這樣一份水質周報的公布,蘇州市付出了3年的努力。3年前,蘇州城區幾乎所有河流都存在黑臭現象,市民舉報不斷。3年后,河道黑臭現象基本消除。據蘇州市環保局日前對城區主要河道進行監測的數據顯示,河道黑臭率大為改善,不少河道水質主體指標達到了Ⅲ類水的標準。
曾經: 黑臭河道成為水城“特色”
蘇州城區河道40個水質監測點中,約3/4的監測點水質顯示為劣V類,始終發生黑臭的河道比例超過了20%。
“大家都說蘇州是‘東方威尼斯’,其實蘇州城有2500多年的歷史,威尼斯還沒有蘇州歷史悠久,應該把威尼斯稱為‘西方蘇州’。”說這句話的人是“老蘇州”楊金標。
今年76歲的楊老伯以前居住在古城區,上世紀80年代隨父母遷到三元二村。楊老伯告訴記者,他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蘇州水城有她的獨特魅力,也曾經讓他非常自豪。每當給朋友寫信時,他都要大侃一番蘇州水城的特色,然后邀請對方來蘇州游玩。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城區的開發建設,楊老伯發現蘇州古城里的水開始變味變色。直到2011年,黑臭河道反倒成了蘇州的“一大特色”,這讓楊金標等老蘇州人非常痛心。
其實除了老蘇州人,感到痛心的還有新蘇州人。在河道清淤前,關于黑臭河道的投訴屢見不鮮,蘇州市水利局就曾接到過很多這樣的投訴。
2011年5月17日,家住嘉業陽光城的居民撥打投訴電話反映,在談埂上城中村和嘉業陽光城之間有一條斷頭河,其斷流處正對著金閶區政府。近10年來,由于城中村的居民建筑沒有正常的排污管道,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這條斷頭河中,一年四季都能聞到異味,夏季更為強烈。
在園區、新區及新城區也都有對黑臭河的反映,平江新城就曾有居民反映,新城內的幾條河道內水質很差,又黑又臭。
監測數據也印證了居民們的感受。2012年5月,蘇州城區河道40個水質監測點中,約3/4的監測點水質顯示為劣V類,始終發生黑臭的河道比例超過了20%。
究其原因,蘇州市水利局副局長趙瑞龍告訴記者,至少有五大“癥結”造成了這一現象。
一是污水收集困難。盡管蘇州城區污水管網密度較高,但在管網建設、運行和污水收集上仍存在不少問題。一些城鄉接合部、城中村尚未全面實施改造,部分地區管網無法入戶,加上亂排污水、亂拋污物現象時有發生,污水難以完全收集起來。
二是城市發展產生了大量油脂、垃圾等面源污染,初期降雨將地面徑流污染物帶入河內。根據監測,這一污染大大超過了一般污水的污染程度。
三是河道里淤泥淤積呈現加快的趨勢。以正在清淤的臨頓河為例,最深處河底淤泥厚度已超過兩米,河道納污和自凈能力已超過極限,傳統的5年一輪浚周期已不能滿足要求。
四是水系不通、流動不活也是造成河道水質差的原因之一。據統計,目前蘇州城區有16條斷頭河、18處束水段,嚴重影響了河道水體循環,壓縮了河道水網的水環境容量。
五是水環境管理缺乏創新,對部分違法排水、違法占用河道等行為糾處力度不大,對污水處理、河道保潔監管不足。
治水: 百條河流全部清淤一遍
蘇州投入8000萬元,把全城110條河流全部清淤一遍;通過控源截污,確保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2013年,蘇州市環保局在城區設置40個河道斷面,每天進行監測。監測數據表明,在2013年7月~8月高溫期間,與2012年同期相比,總磷下降59%,高錳酸鹽指數下降13.3%,氨氮下降36%。
黑臭河水如何在短時間內得到顯著改觀?為了一探究竟,3月初的一天,記者跟隨姑蘇區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到平江河進行水質采樣監測。
“水溫8.8℃,溶解氧9.29mg/l,透明度35厘米。”姑蘇區環境監測站站長劉德全告訴記者,這些數據是要在現場采樣時就測出來的,像總磷、氨氮、高猛酸鹽指數這些數據需要把水樣送到蘇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進行水質分析。
就在工作人員將水樣注入采樣瓶時,一位七八十歲的大爺停下腳步,仔細觀察了好一陣才準備離開。這位大爺叫潘華,就住在平江路附近,他告訴記者,以前平江河的水都是發黑的,現在通過清淤后已好多了,經常有人拿著儀器來這里采樣。
潘華所說的清淤就是蘇州于2012年5月開始實施的“城區河道水質提升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蘇州市投入了8000萬元,把古城區110條河流全部清淤一遍。
“這次清淤是歷年清淤中投入性價比最高的一次,雖然投入不算多,但是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趙瑞龍這樣評價清淤行動。
趙瑞龍說的“良好效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清淤徹底,二是找到了入河的污染源。
“以前對城區河道進行清淤,主要采用帶水清淤的方法,這次清淤采用干河清淤。干河清淤不僅清淤徹底,而且河道的水抽干后,原先淹沒在河水里的排污口也暴露了出來。”趙瑞龍說,這樣不但可以看出哪些排污口排出來的是雨水、哪些是污水,對于排污口也可以進行追根溯源。
同時,整個清淤使用水力挖塘機進行作業,這樣對城市正常運轉、市民生活幾乎沒有什么影響。
“全市110條河道清出了148萬立方米淤泥,都是通過管道轉輸出去的,沒有一點落在馬路上。”趙瑞龍說。
清淤中暴露了入河的許多排污口,第二步就是開展控源截污。此次的控源截污又是對慣性思維的一種顛覆。
趙瑞龍說,在進行控源截污時他們提出了“兩增一降”。第一個“增”是指增加污水處理量,做到應收盡收,“收不到污水的管網一條也不建,對于污水多的地方要趕快建,對于近期不改造的城中村,也要抓緊建。”
第二“增”是指增加進廠污水的濃度。趙瑞龍告訴記者,如果河水混到污水里,那么進污水處理廠的濃度就會很低,污水處理廠同樣處理1噸污水性價比就不高。正常進廠污水COD的濃度應該在300mg/l左右,以前蘇州進廠污水COD的濃度在200mg/l,通過控源截污后,現在進廠污水COD的濃度在350mg/l~380mg/l之間。
“2013年比2012年污染物多削減了1/3,別小看這個多削減的1/3污染物,好比考試不是從20分增加到50分,而是從60分提高到90分,這個難度是很大的。”趙瑞龍說。
“降”是指降低污水管網里污水的液位。趙瑞龍說,污水的液位高了,就會滲透到雨水管里,或者滲透到土壤里,最終排到河道里,“通過‘兩增一降’,我們抓住了控源截污的關鍵。”
記者了解到,蘇州市水利部門對整治河道逐一排查登記排污口,逐一整改雨污互通問題,逐一整治私接私排行為,查明576處管道滲漏點并進行了修復。
引水: 讓整個水系“活”起來
西塘河和陽澄湖被確定為蘇州“活水”水源,通過引水,每天進入城區河道水量達250萬立方米,相當于兩天換一次水。
在新塘橋泵站,記者看到這里的幾臺水泵已經停運,依靠閘門開度來控制進水量。泵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里的河水流速比以前明顯加快,而且換水效率也比原來依靠水泵時高了不少。
而在桃塢河的單家橋上,淙淙流水從敞開的閘門分別流向周圍的小河,周圍臨河生活環境再次恢復到了小橋流水的狀態。
趙瑞龍說,要想改善河道黑臭的情況,必須要“活水”?墒沁@水如何才能“活起來”,其中卻大有文章。蘇州整個水位差本身就不大,隨著水情的變化,整個水體幾乎是不流動的。由于地勢低洼,蘇州還有防洪任務,要防洪必須要建水閘,于是就形成了一個個防洪包圍。
如果說蘇州80平方公里的城區是一個“大包圍”的話,里面有7個“中包圍”,在7個“中包圍”中還有許多“小包圍”。在兼顧防洪任務的情況下,如何改善水環境?這是擺在水利部門面前的一個難題。
為了讓河道里的水能真正“活起來”,水利部門確定了“全城活水、持續活水、自流活水”的目標。
首先是“全城活水”。趙瑞龍說,所謂“全城活水”是指讓整個蘇州170條河道的水全部活起來。以前蘇州市城區河道建了近100座水閘泵站,每天負責持續打水幾個小時,這樣做雖然看上去水是“活”起來了,但是實際上是從這個“包圍”打到了那個“包圍”,水還在城區里面。
“所以現在我們把城區河道的‘活水’放在整個區域、整個太湖流域里來考慮。在整個區域內,哪個地方水質最好、哪個地方水位最高、哪個地方水量最豐富,符合這樣3個條件,就可以作為我們‘活水’的水源。”
于是,位于蘇州北部的西塘河成為蘇州“活水”水源的首選。由于西塘河源起“引江濟太”的望虞河,水質能夠保證。但是這個水源也有“軟肋”:水位是蘇州最高的,比城區的水位要高出30厘米~40厘米;另外望虞河主要是用于“引江濟太”,水量并不能常年保證。
在這種情況下,“雙源互補保水源”成為水利部門考慮的又一課題。他們選擇了一個備用“活水”水源——陽澄湖水源,通過建設400多米白塘西延工程,陽澄湖的水順利進入蘇州城區。
其次是“持續活水”。以前“活水”每天只有幾個小時,現在是1年365天、1天24小時進行“活水”。
在水利部門確定的3個目標中,最難的當屬“自流活水”。蘇州城區有100多條河道,如何讓所有河道都流動起來?趙瑞龍說,水量分配好是關鍵,這條河分配得多,那條河就有可能分配得少;這里流動起來了,那里也許流動不起來。
怎么分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前的辦法是給每個河道都裝上水閘泵站,現在我們利用蘇州特定的條件,建設了婁門堰和閶門堰。兩個堰在環城河上一卡,北高南低的水位差就形成了。水位差形成后,就可以利用原有水利工程的水閘調整分流比,可以把所有北部的來水按照需要進行分配。”趙瑞龍解釋道。
通過控制內城河和外城河分流比,蘇州市實現了按需引水,每天進入城區河道的水量達250萬立方米,相當于兩天換一次水。每天進入古城區河道水量達到70萬立方米,相當于每天給區域內的河道換一次水。
河道“活水”后,水體自凈能力大幅提升。監測數據顯示,氨氮、總磷等主要指標下降50%以上,溶解氧濃度提高近1倍。
養水: 生態補償保護水源區
在陽澄湖水源保護區,建設了污水處理設施,關停污染源,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對源區31鎮204個行政村進行補償。
陽澄湖作為蘇州“活水”的備用水源,其周邊區域同時也是生態旅游度假區。這里的水質如何得到保障?
記者來到陽澄湖農家樂集中區之一的清水村,村書記胡建華說,村里建起3個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還開展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優化行動。
記者在清水村看到,村里的幾條河道已抽干了水,村民正在清淤。在東港口段的陽澄湖岸邊,幾名工作人員正在拆除一條停泊的船只,據悉,這是陽澄湖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拆除的最后一條漁業生產船。旁邊,一臺挖土機正在不停地挖著淤泥,著手對陽澄湖岸邊進行生態修復。
陽澄湖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負責人楊曉明告訴記者,自2009年陽澄湖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正式建成后,不斷加大力度實施陽澄湖水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對清水村、蓮花島上的農家樂進行環境綜合整治。2013年6月,關閉了區內唯一一家印染企業,并對陽澄湖周邊的幾個廢品堆放場進行徹底清理。
“我們在清水村新建了3座日處理能力500噸的污水處理設施,覆蓋450戶。對散落陽澄湖沿線的漁業生產船集中整治,37戶人家的140多條船也被全部遷移拆除,周邊的78條餐飲船只也全部停業,目前已有36條船只與水體隔離。”
陽澄湖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管委會主任潘蘇平告訴記者,這幾年的生態修復和治理已收到成效。2014年,他們將投入約1.5億元繼續進行陽澄湖生態環境優化。
為了“養”好水源地的水,蘇州市還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保護方進行補償。數據顯示,從2010年~2012年,蘇州市區兩級財政共撥付生態補償資金3.27億元,將5.52萬畝連片水稻田、24.33萬畝生態公益林、29個飲用水水源地村、105個生態濕地村列入生態補償范圍,31個鎮204個行政村得到了生態補償。
記者了解到,《蘇州市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將于今年年內出臺。屆時,更多需要進行保護、發展受到限制的區域將被納入生態補償范圍。
管水: 未來河水要利用起來
在治水、活水后,管好水至關重要。而下一步,要想使河道水環境保持良好的狀態,就是要把河道利用起來。
56歲的保潔員張美珍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當河道保潔員已經9年了。早上10時,記者在臨頓河青龍橋邊見到她的時候,保潔船上的垃圾筐里已經裝滿了一筐垃圾,里面有樹枝,也有果皮、塑料袋。
張美珍告訴記者,每天早晨6時30分,她就和搭檔來到臨頓河,開始一天的保潔工作,冬季一般晚上5∶30下班,夏季要到晚上6∶00才能下班。
“現在的河水要比以前清爽多了,特別是清淤以后。沒有清淤時,我們保潔的時候會有很多發黑的河泥,現在已經沒有了。”張美珍說。
對于河道的保潔,蘇州市水利部門提出了明確要求。記者了解到,河道處每周會組織一次全面抽查,并進行綜合打分。
“像臨頓河的保潔屬于二類保潔標準,實行12小時巡回保潔,要求河道水面基本沒有漂浮物,兩側駁岸頂、河坡、河埠基本無垃圾,沿河基本無雜樹雜草。”趙瑞龍告訴記者。
目前,蘇州城區共有108條保潔船、近300名保潔人員,每天可打撈60噸垃圾,基本做到日產日清。
在現有的基礎上,今年蘇州還準備在保潔技術上和保潔管理考核辦法上進行創新。
“我們提出了‘三個延伸一個提高’。一是保潔的時間向兩頭延伸;二是保潔的重點向兩岸延伸,原來只關注水面,現在還要關注岸上,雖然很多現象反映在河里,其實根子還在岸上;三是保潔的范圍從城區向城鄉接合部延伸。‘一個提高’是指提高保潔的效率和質量。”趙瑞龍解釋道。
其實,在治水、活水后,管好水至關重要。趙瑞龍說,城區河道水質監測周報的公布,就是自加壓力的一種表現。
“通過水質周報,一是可以讓市民關注蘇州河道的水環境;二是大家可以隨時監督,我們更不能懈;三是從此樹立了一個‘標桿’,讓大家對水利部門治水管水的工作質量能看得見摸得著。”
除此之外,蘇州市還明確了下一步“管水”的思路。
“我們將開展水巷整治,把河道當成一個街巷來對待,整治亂搭亂建、整治亂扔垃圾、整治亂排污水,提升整個河道的風貌。把水巷整治好以后,以用促管。” 趙瑞龍說,要想使河道水環境保持良好的狀態,必須要把河道利用起來。
如何利用河道?趙瑞龍說,一個最關鍵的舉措是,從今年開始,蘇州城區里的綠化用水、沖洗馬路的用水不允許用自來水,全部使用河水。
“河水有人用才會珍惜,這樣不僅在費用上節約了成本,而且節約了水資源。同時,還要加強科學性的技術支持。在城區河道里養魚,對河道生態、水環境質量都有好處,采取技術措施提高河道的感官指標,讓市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