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12期《環保產業》
海水淡化產業歷史沿革
海水淡化起源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在16世紀頒布的一道命令:“誰能發明一種價格低廉的方法,把苦澀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類飲用的淡水,誰就可以得到一萬英鎊的獎金”。此前,歐洲探險家在漫長的航海旅行中就曾用船上的火爐煮沸海水制造淡水。加熱海水產生水蒸氣,冷卻凝結就可得到純水,從此開啟了海水淡化技術的探索。而海水淡化形成產業,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據統計,世界上共有70多個國家從事海水淡化工作。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技術超過20 多種,包括超濾、微濾、納濾預處理技術、反滲透膜法、多級閃蒸、電滲析法、壓汽蒸餾、露點蒸發法、水電聯產、熱膜聯產以及利用核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海水淡化技術等。
我國對于海水淡化事業的探索源于1981年西沙群島海水淡化裝置的投入運行,自此,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已歷經了30余年的探索。
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發展現狀及問題
根據2013年12月23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司發布的《2012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95個,日產淡化水總規模達到77.4萬噸。 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到日產20萬噸,淡化水廣泛應用于沿海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及海島生產生活用水。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技術,每噸產水平均成本6元~8元。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大生活用海水技術得到不斷應用,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達841億噸,海水循環冷卻最大單機循環量已達每小時10萬噸。
當前,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海淡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以下主要問題:
成本
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目前面臨的首要核心問題是成本, 由于海水淡化系統工藝復雜、規模大、進口工藝設備價格昂貴等問題,導致運行能耗高,造成了整體的造水成本偏高。
應用地域及領域受限
根據《報告》顯示,海水淡化工程項目集中在天津、浙江、遼寧、山東等沿海9個省市的城市及海島。2012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產水的終端用戶主要為包括首鋼京唐港、天津大港新泉等海水淡化工程的工業用水領域以及海南、浙江等省市的民用供水領域。可見,我國的海水淡化應用規模不管是在地域,還是在服務對象方面都還存在很大的局限,尤其是將海水淡化應用到民用領域時,存在著造水成本與民用供水水價的價差問題,造成海水淡化并入市政供水領域時的銜接瓶頸。
海淡產業面臨困境原因及對策分析:
◎國內自主研發海水淡化工藝技術、設備應用不足
由于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不多,設備制造及配套能力較弱,目前我國海水
淡化工程市場基本被外國企業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所占領,這不僅阻礙了我國海水淡化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實踐,還造成了海水淡化工程項目投資大、耗能高、淡水成本高等問題。
◎原材料依賴進口,產業規模不足
海水淡化核心新工藝的自主研發,能夠有效地減少投資、降低能耗、對于降低海水淡化生產成本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整體規模較小,有實力與品牌影響力的海水淡化企業不多,國際競爭優勢不明顯,產業鏈條還不完備,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部分企業從國外引進生產線,但大部分原材料仍需要進口,對國外依賴性較強,無法形成自主創新品牌競爭力;第二,由于我國整體海水淡化工藝設備制造和工程成套生產的企業規模及經驗不足,造成部分海水淡化技術成果轉化及市場化受限,阻礙了我國海水淡化的產業化;第三,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集群力量不足,國際競爭力薄弱。
海水淡化作為政策驅動產業,極其需要政策的扶持。但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卻并不完善,政策力度不夠,可操作性不強,沒有形成合理統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市場機制,能反映海水淡化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尚未建立。尤其由于海水淡化造水成本與市政供水水價之間存在一個差額,而這個差額需要國家相關配套產業政策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動海水淡化產品更加“親民”。
賽諾水務在雙膜法海水淡化技術上的自主創新探索
賽諾水務是國內進入海水淡化領域較早的企業之一,尤其是將雙膜法引入了海水淡化領域。 從2002至今,公司在國內建設了許多大型膜法水處理項目,既擁有豐富的膜法海水淡化工程經驗,又有熱法海水淡化工程業績。中國海水淡化領域的第一個千噸級、第一個萬噸級、第一個采用PX220高效能量回收裝置、第一個采用超濾膜做為海水淡化預處理等示范性的海水淡化項目,均為賽諾水務建設完成。
為了更好地突破海水淡化技術發展的障礙,賽諾水務近期主要進行了以下創新實踐:
◎海水淡化核心技術裝備:能量回收裝置的自主創新技術研發,突破國外技術壟斷
膜法海水淡化包括海水加壓、能量回收和反滲透三項核心技術,而目前中國海水淡化存在兩大核心制約問題是關鍵核心設備被國外壟斷以及造水成本高。賽諾水務與朱榮輝博士及團隊合作 研發的“膜法海淡加壓與能量回收一體化裝置”,用液壓加壓代替離心加壓,用一對海水缸同時完成加壓與能量回收,突破了其中兩項核心技術。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并可大幅度降低膜法海淡造水成本。該技術在中關村新能源海水淡化示范項目中已獲得實際應用和驗證,能夠有效降低海淡成本30%,替代國外進口產品,可用于解決我國大面積水資源匱乏并被列入“十二五國家海水淡化規劃”的關鍵技術◎膜產品制造工藝的自主創新
賽諾水務與清華大學“產學研”合作,將清華大學化工系的國家863重點專利技術“熱致相法PVDF中空纖維超濾膜”進行了轉化并實現了工業化生產。該膜產品專門針對海水淡化反滲透系統研制開發的超微濾膜產品,可作為海水淡化反滲透系統的預處理。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熱致相法”超濾膜的性價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本降低30%,突破國際產品壟斷地位。目前,該產品已在一些大型系統中進行了使用,并成功地替代了進口產品。
◎成立中關村新能源海水淡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北京中關村在新能源海水淡化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具有較強實力。目前,我國雖然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海水淡化工廠,但其關鍵技術裝備和材料,如膜及組件、能量回收裝置、高壓海水泵等,全部從國外進口。針對這種狀況,近年來中關村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新能源、海水淡化技術和裝備等方面加強研發,力求通過實現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從而達到減少項目投資、降低系統運行能耗、降低海水淡化生產成本的目的,現已取得突破并開始產業化。
未來海水淡化產業的期待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2013-2017年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已建和即將建成的工程累計海水淡化能力約為60萬噸/日,可見,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在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設計建設和工程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快地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已具備條件。
《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2015年我國海淡產能達到2,200,000噸/日”,表明我國政府從國家戰略層面已經給予了海水淡化高度的重視,而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中,海水淡化也是與會代表提案關注的焦點之一,社會各界對于海水淡化的認識和期待在不斷的加強。
賽諾水務作為中關村海水淡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單位,將以工程投資和建設運營企業為龍頭、帶動工程設計、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原材料生產、運營服務等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與業界優秀的同業一起,凝聚智慧,為形成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的合力,為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宏偉藍圖實現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