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引黃濟青、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大連碧流河引水、沈陽大伙房引水、滇中引水……一個個投入巨資建設的引水工程,說明了什么?為什么“水荒”接連不斷地在各地發生?為什么有些新城從誕生之際便陷入無水可用的窘境?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一方面是城市盲目擴張,用水量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水資源量急劇減少,水質性缺水問題加重,甚至連生態用水都無法保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近日表示,正在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對于水資源問題的關注遠遠不夠,規劃缺失水路,發展便難有出路。
“先建城后找水”現象日益突出
新華社一份調查顯示,在一些地方快速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先建城后找水”的尷尬現象日益突出。鄭州航空港區號稱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其中僅富士康公司就有26萬名員工。
根據規劃,該區2020年面積將擴大到100平方公里,人口150萬人。但這座現代化新城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無水可用的窘境。當地水利部門負責人稱:“企業進來得很匆忙,原本想利用黃河建個地表水廠,但后來發現沒有用水指標了,很被動,不得不四處找水。”
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臨河區,由于近年來城鎮化步伐較快,人水矛盾十分突出,最嚴重時幾萬人家里鬧“水荒”。前述新華社調查報告中顯示,居宅區4樓以上的居民家中,全天大部分時間都處于缺水狀態,甚至無水可用。
據該市水務部門負責人介紹,“水荒”的根本原因是當地人口近年劇增十多萬,導致水廠原有供水能力不足。
多地城鎮化規劃“三缺一”
王浩說,2011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1.27%,首次超過50%;“十二五”期間GDP以年均7%的速度增長;城鎮人口的增加、經濟規模的增大,帶來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勢必帶來水資源需求急劇增加,污染物排放高強度和大負荷,從而加大水環境壓力。
王浩等專家的調研發現,多數地方的城鎮化規劃強調的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三規合一”,而對于更具要害地位的水規劃則考慮得很少。
前不久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下稱《規劃》)公布的數據顯示,1978~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數量從2173個增加到20113個。
該規劃承認,我國“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
量水而行是“硬約束”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多年平均總缺水量為536億立方米。海河、黃河、遼河、西北和東部沿海城市等地缺水嚴重,缺水范圍正在蔓延。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剛性措施,就難以扭轉水資源嚴重短缺和日益加劇的被動局面。
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指出,由于人口結構變化和人口城市化所引發的人口安全問題,以及水資源匱乏與嚴重污染所導致的水資源安全問題等,對中國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構成的長期的潛在的威脅與挑戰不容忽視,必須制定科學的應對方略,切實有效地進行治理,以維護國家安全。
《規劃》要求,各地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應當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國家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實行差別化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境、考核等政策。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微博)對記者表示,在城鎮化進程中,應該對環境資源的承載力進行先期規劃。“量水而行”,以水定發展,將水資源作為硬約束落實到城鎮化發展的實施細則中。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對本報記者表示,各地在城鎮化過程中,解決水資源特別是飲用水安全問題至關重要。應切實改變過去重廠輕網的觀念,將供水管網的更新改造放在突出位置。與此同時加大對水源地保護力度,把輸水管網所經地區的土壤和地下水,也作為水源地加以重點保護,并完善水源地和供水水質的安全檢測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