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深圳市日產生活垃圾約3萬噸,主要處置方式是填埋和焚燒各半,其中市內只有一個南山垃圾焚燒發電廠(800噸/日)和一個下坪填埋場(只能再用十幾年),其余垃圾都要運送至遙遠的關外進行處置。
垃圾填埋運行費用低,但需要占用稀缺的土地資源,并且不能回收利用有用的資源,還會產生無窮盡的臭氣和滲濾液污染,是不可持續的。
垃圾焚燒發電減容效果明顯,但只利用了垃圾的熱值,不能循環利用其中的塑料等有用資源,不符合循環經濟的理念;而且投資巨大、運行成本高,尤其是我國的垃圾與國外垃圾成分完全不同,含有大量廚余垃圾,導致垃圾熱值極低且不穩定,若要達到國家要求的焚燒效果成本極高,所以存在嚴重的環境污染隱患,已引起附近居民的嚴重關切,多個已規劃多年的新垃圾焚燒發電廠(如南山二期800噸/日和東部焚燒發電廠5000噸/日)在環評時被附近居民強烈反對,遲遲不能上馬,導致深圳目前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危機。
國家要求深圳必須搞垃圾分類,但由于居民無積極性,而且分出的廚余垃圾也無法處置,導致政府投入巨大的垃圾分類項目趨于失敗。
可見,目前深圳市急需一種能進行常溫分類、處理和處置的垃圾處理技術,但現有這類技術都存在嚴重的問題,難以大規模推廣應用,原因如下:
1、干法篩分:分類效果差,分出的塑料極臟且臭,無法出售,只能免費送去焚燒;分出廚余部分雜質多,無法做肥料,占地面積大,臭氣難以控制(如龍崗龍吉順公司項目)。
2、水選分類:工藝復雜、嬌氣,難以處理復雜的垃圾,無法大規模推廣應用(如中科院廣州熱能所的博羅項目)。
本技術——簡便的生活垃圾水選處理技術,就是針對上述兩種技術的問題而研發出來的(已申請三項發明專利):工藝極簡單、耐用、占地小,能處理巨量的生活垃圾,將其在常溫下分類處理成干凈的塑料、金屬等可回收資源及磚石玻璃等無機物,還能生產出純凈的有機肥,臭氣也可集中處理避免外泄,這樣的技術很容易得到周圍居民的認可,投資和運行成本也比垃圾焚燒發電大幅降低,完全符合循環經濟的理念。目前此技術已得到深圳人居委和城管局相關專家的初步認可,認為其很可能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將對我國乃至世界的生活垃圾處理領域帶來一次重大革命,但他們認為這需要做一個小試來驗證其效果。
小試不需要連續生產,也不需要完整配套的所有設備,只需能驗證本技術的關鍵原理和效果即可,初步計劃其處理生活垃圾能力為50噸/日,其設備表及造價如下:
設備表
本技術投資、運行費用及收益分析:
以處理規模1000噸/日為例,垃圾焚燒發電廠需投入約4個億、運行成本158元/噸,約10年收回投資。本技術由于無焚燒爐、發電設備及煙氣除了設備,所以投資和運行費用大幅降低,需投入約2個億、運行費用90元/噸,約10年收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