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環境污染事件層出不窮。生態環境的惡化,在給人們敲響警鐘的同時,也給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帶來巨大的機會。
太湖藍藻危機、鎘大米事件、霧霾圍城、靖江水污染……近年來,中國環境污染事件層出不窮。生態環境的惡化,在給人們敲響警鐘的同時,也給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帶來巨大的機會。
根治鎘大米,需要對被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進行修復;解決水污染,需要向超標的江水中投入某種用途的化學物質;消滅霧霾圍城,需要通過科技手段治理傳統的重污染工業;有效利用廢棄垃圾,需要能夠實現無污染焚燒且能變廢為寶的垃圾處理企業……危機背后,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也商機無限。
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將往何處去?在日前舉辦的“中關村創新論壇”上,與會專家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環境服務產業增速較快
對于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來說,或許,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中關村科技企業家會長姜鵬明指出,中國生態環境惡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此前20年,中國的社會生產方式和工業結構造成了大規模、全面的環境破壞。現在的環境污染已經不僅僅是點源和面源的問題了。也許我們要用40~60年才有可能打贏這場戰爭,其投入和犧牲將是巨大的。”
治理環境污染,顯然也是環境服務產業的機會。
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國際所副所長李麗平介紹,現階段環境服務產業的發展處于較快的增速狀態。目前,全球環境服務業約占環境產業的一半。其中,廢物處置服務和污水處理服務2010年產值占到全球環境服務市場的74%,廢物處置服務占45%,污水處理服務占29%。
“目前,世界各國對環境服務的概念及范圍,比如在污水處理、廢物處置等方面已經有了共識,但是對環境服務邊界的判定,比如說飲用水、工業廢水處理的邊界仍舊比較模糊。”李麗平說。
專業化與大平臺
中國的環境問題,從未像今天這樣被大眾所重視。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表示,社會的關注勢必促使環境監管越來越嚴格。這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環境服務業的市場空間,但相關公共服務采購和監督的標準也會更嚴,因此對企業的專業能力要求也會更高。
“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目前已正式進入了以專業化為基礎的戰略合作時代。以前大家以占領市場為主,處于圈地階段。但隨著專業化需求的增長、分工的細化,這樣的狀況就會改變。企業只有在技術能力上占有優勢,才能夠獲得市場和公眾的認可。”傅濤說。
他認為,如何在廢棄物里淘金,需要很高的技術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這個行業內,技術型公司的發展也許會超越資本型公司,成為市場主流并引領市場發展。
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徐云則認為,應當采取產業聯盟的方式,推進環境服務產業平臺建設。“比如,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就是中關村科技園區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平臺。2003年我們成立項目污水處理廠,非典期間,我們成立清潔空氣產業聯盟,很短時間內就向社會供應了相關產品。中關村企業大致2萬家,節能環保企業大概1500家。要搞環境服務業,單向應用很難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園區,或者環境功能區來發揮作用。”
國際化的挑戰
在強調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專家們認為,中國的環境服務產業不能故步自封,應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李麗平認為,未來,環境服務談判的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將發生很大變化。所以,中國從事環境服務的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意味著很多壁壘被進一步消除。目前,中國很多的環保企業有實力,也有機會走出去。未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道路將會更加平坦。”
她表示,在國內,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要積極制定相關環境服務業的政策。在國際上,中國也應更多參與或者主導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所有的利益相關者,不管是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還是企業,都應該積極抓住環境服務業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共同為環境服務業的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
中關村核心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潔塵則認為:“要讓掌握最新污染防治技術的企業大顯身手,解決環境污染的同時又能獲得合理回報,這樣才能推動環境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