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蘭州水苯污染事件后,水質安全再一次高度牽動人們的神經。針對我國的飲用水水質常規檢測如何進行?飲用水的應急預案有何規定?水源地如何保護?本期《水工業市場》雜志專題采訪了清華大學飲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長劉文君教授,為根治我國的飲用水污染隱患展開討論,獻智獻策。
水工業市場:您如何看待蘭州飲用水污染事件?飲用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會帶來哪些危害?
劉文君:繼蘭州水污染之后,在其他城市又發生了兩起水污染事件,說明飲用水對大家來說雖然都很重要,但是對水源的保護還是很不到位。蘭州供水企業由于歷史原因,一開始并不是作為市政供水建設的,而是先有化工廠(在50年代是重大工程之一),水配套當時是給工業供水使用的。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慢慢也作為市政供水的一部分。蘭州供水企業的水源是從黃河上游取水,而黃河下游沒有符合飲用水要求的其他水源,因此沒有備用水源。飲用水水質的保障,一般政府應該是第一責任人,所以蘭州飲用水污染事件,說明相關負責人做得很不到位。
飲用水污染物進入人體通常有三個渠道:一是飲水(喝水);二是皮膚吸收(淋浴、洗菜、洗碗等等);三是呼吸(氣溶膠)。從衛生系統的研究來看,這三類都是水中污染物產生危害的途徑,通常來講,這三種類型對人體危害的比例各占1/3,飲水因為直接接觸消化道,相對來說的危害更直接。飲用水污染通常引起的危害跟污染物有關,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微生物的污染;二是有機物的污染。國外科學家說:“由于飲用水水質的改善所帶來的效果,比任何一種藥物帶來的效果都要大。”。飲用水對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但因為看不見的風險和危害,而恰恰被人們所忽視。
水污染其實是一種突發事件,而日常飲水是長期的,我們實際上更應該關心日常水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中尤以微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更為關鍵。
水工業市場:我國飲用水水污染的總體形勢如何,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您認為水污染的共性風險主要體現在哪里,應如何規避?
劉文君:水污染總體形勢,國家環境狀況每年都有公報,簡單一句話,水污染總體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水污染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問題沒有足夠地重視。嚴格來講,由于中國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忽視了環境保護,導致水污染事件多發,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階段。幸運的是,到現在來看,環境污染已經是個節點,過去的問題我們應該吸取教訓,更重要的是從現在做起。中央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提出“科學發展觀”,這就需要改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標,把環境、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起來,把生態文明作為建設的目標。即便如此,改善水源還是需要很長的時期。每個人都是有責任去改變的,中央、地方和老百姓三位一體,在實際當中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建立環保的生活習慣,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水環境慢慢變好。
水污染的共性風險大多是在水源,發生突發污染的情況主要也是在水源,水源的污染通常是工業污染造成的,比如排污、偷排等不規范操作,以及意想不到的事故等等。從長遠來講,我覺得水源的保護意識應該放在第一位。
水工業市場:目前我國在飲用水水質監測與檢測標準是什么?蘭州水污染事件是否說明我國在水質檢測與監測方面還尚在漏洞,應如何避免?
劉文君:我國目前與飲用水水質有關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新國標106項標準,包括:42項必測的常規指標和64項建議的非常規指標;二是地表水GB3838-2002指南標準。現在大家對新國標106項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只重視106項當中的數據,而不考慮106項之外的數據。其實,只有在水源符合要求的情況下,106項的檢測才有意義。
如果是水源不滿足要求,就不能局限于106項,對風險物要預先識別。目前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要重視供水水源,水處理系統的安全;第二要重視風險污染物的識別和應急系統的構建。
水工業市場:對于水源被污染的情況下,飲用水的應急預案有哪些,具體辦法與措施是什么?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行政責任約束機制,提高對污染的監管執法力度?
劉文君:飲用水的應急技術是有專門的體系的,有相關處理技術手冊,對不同的污染物有不同的處理技術。如果根據具體情況去構建應急方案,并且做到有備無患,是可以應對水危機的。
我們平時經常說法律不健全,其實不是不健全,而是執行力度不夠。加強執法力度的關鍵是要增強環保部門及地方政府對執法的力度和責任,如果地方發生偷排行為,說明地方政府監管不力,應該追究地方政府的監管責任。而對于企業應該增加處罰力度,要讓企業污染得到的懲罰大大高于企業得到的收益,這樣才能威懾企業的偷排行為,否則難以對其進行制約。
水工業市場:發達國家在供水安全方面有哪些先進經驗與成功案例?我們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鑒?
劉文君:美國法律比較健全,有安全飲用水法,對于相關案件都有法律來執行,監管執行力度也比較強,處罰的力度也比較強,當然公民的意識也比較好。大部分國家都把飲用水作為一個公用事業來管理,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包括我國臺灣地區,大多數都是屬于政府公共事業來管理的,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飲用水企業的社會屬性要大大高于企業屬性,全世界任何一個供水的企業都不能以追求利潤為目標。因為它是最基本的生活元素,跟生產生活、人體健康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
目前我國飲用水管理狀態有些混亂,業主多元化,在引進外資和民營資本之后,就會有逐利的特征,導致水質安全問題。所以應該改變飲用水管理模式,把飲用水保障放在第一位,把經濟和利益方面的考慮放在第二位。
劉文君:水源保護是關鍵,應加強重視 2014-05-30 水工業市場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