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認為:污泥與餐廚垃圾協同處置,是未來解決厭氧消化的經濟效益,高效能源回收的一種重要有效手段。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楊瑞雪
一直以來,受困于產業水平與成本要求,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以無害化與穩定化為主,資源化似乎“遙遙無期”。但隨著技術水平與環保意識的提高,污泥資源化在我國逐漸明朗化。近日,上海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在環博會上提出“污泥與餐廚垃圾協同處置”的技術路線。他認為,污泥及城市有機質集中協同厭氧制燃氣具有規模化應用潛力,具有很好的商業前景。
對于過去“重水輕泥”的現象,戴曉虎提出,其實污泥是污水處理及資源化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有機物最后都存在污泥之中。污泥中大量能源及氮磷營養物質,均可進行綜合資源化利用。
為何要將污泥與餐廚垃圾混合協同處置?戴曉虎指出,污泥和餐廚垃圾具有相同特性:是廢物,也是資源。而污泥自身進行厭氧消化的沼氣產率非常低,經濟效益無法自足,適用度受限。將污泥與餐廚垃圾“智能混合”協同處置,將大大提高產氣率,從而提升產氣效益,降低厭氧消化的高成本。他認為,污泥與餐廚垃圾協同處置,是未來解決厭氧消化的經濟效益,高效能源回收的一種重要有效手段。
“沼氣以及沼液、沼渣的繼續用作有機肥,這樣的養分、能源聯用,已經步入藍色經濟的范疇。”《藍色經濟》一書中明確提出,中國很早就懂得利用沼氣,然而,就算是沼氣技術最先進的德國,還在繼續不斷地改進工藝。改進的重點在于引進現代技術,根據原料來源的不同和優化的菌種來提高效率,形成“智能型混合”。例如,陳紹禮教授能混合不同比例的雞糞和豬糞,達到比單一的原料提高50%的甲烷產率。
目前我國年產污泥量約3000萬噸,到2020年污泥產量預計將達到6000—9000萬噸。而在城市生活垃圾中,餐廚垃圾往往又成為二次污染與食品安全威脅的禍首。如《藍色經濟》中所說,寶貴的資源成了既生惡臭又要花錢治理的煩惱。
而污泥與餐廚垃圾協同處置,不僅得以無害化與穩定化,還產生增量財富,從而在這一生態系統里,實現微循環和零排放。這一過程,運用的正是“藍色經濟”的理念與思維:充分運用當地的資源,模仿大自然經過千錘百煉卓有成效的功能,串聯利用養分和能源,創造嶄新的就業機會和整體的效益。
所以,污泥的資源化方向,環境治理的資源化,是遵循“藍色經濟”的大勢所趨。戴曉虎說,目前污泥中的有機物提取制成清潔能源的方式,在國外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做法。除此之外,還可將污泥中約60%的蛋白質提取出來加以利用,制成可降解的生物塑料、氫氣等。另外還有很多可能是現在想象不到的,未來會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