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節能減排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下,全國各城市大力建設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城鎮水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在取得這些成果的同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大量污泥如何處理也成為了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我國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率較低。數據顯示,國內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真正達到無害化的比例在20-30%,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整個污水處理產業的發展效率;“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污泥處理處置上的投資將達600億元,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雖然前景美好,但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卻處于局面混亂的迷霧中,面臨商業模式不清晰、技術集成困難、產業推廣艱難的三大困境。
首先,商業模式不清晰。由于污泥處理行業缺少成熟的商業模式,現有的處理費無法實現污泥的“零排放”,導致污水處理廠無法解決二次污染。所以商業模式問題如得不到有效解決,污泥的資源化利用就只能是個美好的暢想。比如上游的資源化產品要進入下游的需求端得以應用,始終要面對較高的行業壁壘和技術標準門檻。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指出,在污泥處理處置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過程中,需要很多好的技術和技術組合、技術創新以及相應的技術標準。但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很多優秀創新技術不能有效地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產業化,科技與產業脫節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存在科技孤島,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技術成果整合度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標準規范發展較為滯后。
所以要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的產業化目標,就要打通相關的技術壁壘,讓高校、科研設計院、企業乃至投資機構形成一個有活力的技術創新平臺,建立科學的行業標準規范,形成多條產業化技術路線的解決方案推動污泥產業的快速發展。
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要由投資建設運營機構、科研設計單位、技術工程機構、設備廠商、專業平臺機構及大專院校等成員組成,它們均為污泥領域產業鏈各環節的領先企事業單位,已在行業標準規范建設、技術創新以及產業化促進等方面取得諸多成績。
在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方面:國聯環境探索出一條符合國家政策、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效實用的污泥處置新型工藝路線——“微生物法源頭減量 調質深度脫水 自持焚燒”,該工藝已于2011年6月通過了省部級鑒定:單項技術國內領先,整體集成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表示,找到了商業模式、有了技術支撐,還需好的推廣平臺。由于污泥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低,污泥產業主體相對分散,相關企業主要是從產業鏈的單一環節進行突破,呈現碎片化的產業格局,雖有污泥產業主體之間的簡單聯合,但是尚未形成系統的囊括產業生態各環節的、基于市場機制的產業集群,加之技術整合度低與標準規范缺失,污泥處理處置的責任鏈條模糊等問題,推動一個產業快速發展的有效推廣平臺根本無法形成,產業發展缺少了“火箭”推進器。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污水處理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指出,截至“十一五”末期,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小于25%,處置能力只有279萬噸/年(干泥);全國近75%的污泥沒有得到穩定化、無害化處理處置,絕大部分污泥僅為都是簡單脫水至80%后就送往城市垃圾處理廠簡單填埋。但是《“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規模518萬噸/年。由此可見,污泥治理行業存在較大的投資機會。 (作者系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 環保研究員)
我國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率較低。數據顯示,國內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真正達到無害化的比例在20-30%,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整個污水處理產業的發展效率;“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污泥處理處置上的投資將達600億元,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雖然前景美好,但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卻處于局面混亂的迷霧中,面臨商業模式不清晰、技術集成困難、產業推廣艱難的三大困境。
首先,商業模式不清晰。由于污泥處理行業缺少成熟的商業模式,現有的處理費無法實現污泥的“零排放”,導致污水處理廠無法解決二次污染。所以商業模式問題如得不到有效解決,污泥的資源化利用就只能是個美好的暢想。比如上游的資源化產品要進入下游的需求端得以應用,始終要面對較高的行業壁壘和技術標準門檻。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指出,在污泥處理處置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過程中,需要很多好的技術和技術組合、技術創新以及相應的技術標準。但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很多優秀創新技術不能有效地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產業化,科技與產業脫節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存在科技孤島,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技術成果整合度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標準規范發展較為滯后。
所以要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的產業化目標,就要打通相關的技術壁壘,讓高校、科研設計院、企業乃至投資機構形成一個有活力的技術創新平臺,建立科學的行業標準規范,形成多條產業化技術路線的解決方案推動污泥產業的快速發展。
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要由投資建設運營機構、科研設計單位、技術工程機構、設備廠商、專業平臺機構及大專院校等成員組成,它們均為污泥領域產業鏈各環節的領先企事業單位,已在行業標準規范建設、技術創新以及產業化促進等方面取得諸多成績。
在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方面:國聯環境探索出一條符合國家政策、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效實用的污泥處置新型工藝路線——“微生物法源頭減量 調質深度脫水 自持焚燒”,該工藝已于2011年6月通過了省部級鑒定:單項技術國內領先,整體集成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表示,找到了商業模式、有了技術支撐,還需好的推廣平臺。由于污泥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低,污泥產業主體相對分散,相關企業主要是從產業鏈的單一環節進行突破,呈現碎片化的產業格局,雖有污泥產業主體之間的簡單聯合,但是尚未形成系統的囊括產業生態各環節的、基于市場機制的產業集群,加之技術整合度低與標準規范缺失,污泥處理處置的責任鏈條模糊等問題,推動一個產業快速發展的有效推廣平臺根本無法形成,產業發展缺少了“火箭”推進器。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污水處理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指出,截至“十一五”末期,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小于25%,處置能力只有279萬噸/年(干泥);全國近75%的污泥沒有得到穩定化、無害化處理處置,絕大部分污泥僅為都是簡單脫水至80%后就送往城市垃圾處理廠簡單填埋。但是《“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規模518萬噸/年。由此可見,污泥治理行業存在較大的投資機會。 (作者系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 環保研究員)
中投顧問:污泥處理走上產業化亟需破除三大困境
來源:和訊股票 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