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國內首座水上可拆移式清淤工廠在武漢市漢陽區墨水湖試運行成功。工廠所采用的新型環保技術可吸取湖底污泥直接在水面船體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了傳統工藝對周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經處理后的污泥可回收制作成行道磚再利用。
記者在墨水湖西北角近芳草路的水面上看到了這座正在水面上運行的工廠。它長約100米,寬14米,形狀像一座海上鉆井平臺。船體上設置了數個集裝箱大小的單元,分別用于污水過濾、污泥消毒、碳化等。
技術研發方、武漢方元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平介紹,整座工廠相當于一條在水面上運行的生產線,污水被抽取上船后,依次進行過濾、殺菌、除臭、壓榨、碳化等環節,經處理后的水可直接排進湖中,分離出的污泥則制成建筑材料,整個過程約30分鐘,原本發黑發臭的污泥就能變成常用來鋪設人行道的透水磚。
據介紹,傳統湖泊清淤方法是將污泥抽到岸邊空地堆放,待晾曬干后再用車輛轉運到他處焚燒、填埋。這樣做不僅造成二次占地、污染,晾曬期間散發的難聞氣味也嚴重影響周邊環境。而采用水面一體化清淤則不會對岸上及周邊環境造成危害,每立方米污泥處理成本也從原來的約150元下降到100元。水面清淤工廠經拆裝后可方便的轉移到其他湖泊反復利用。
漢陽區水務局副局長劉勇介紹,墨水湖水面面積為3.64平方公里,歷史上長期作為周邊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排放地,日排入量近8萬噸,造成湖泊水質發黑發臭,有機污染物嚴重超標,長期處于劣五類水質。去年,墨水湖7個主要排污口均已實現截污,今年將啟動清淤工程。“清淤是治理水質污染的第二步。我們現在看到湖水深度約2米,其實水體深度約0.5米,有1.5米都是淤泥。如果淤泥不處理干凈,污染就會持續發酵”。
據了解,墨水湖計劃清淤50萬立方米,此次試點水面一體化清淤10萬立方米,預計將在兩個月左右完成。
鏈接
哈工大牽手漢企 研發管道清淤機器人
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圭白現場觀摩了水上拆移式清淤工廠運行。他稱贊該項目是武漢民企在環保技術領域的重大創新。哈爾濱工業大學與武漢方元公司現場簽訂技術合作協議,雙方共同研發管道清淤機器人核心技術。
李圭白認為,水面一體化清淤全部作業都在船體內完成,對周邊環境沒有影響。我國湖泊周邊大多聚集有居民區或風景區,無害化操作很有必要。此外,該技術還實現了污泥資源再次利用,可拆移式設計能夠應對多種水面環境。
據了解,水上清淤工廠已中標湖北黃石市、咸寧市、鄂州市、山西襄汾縣、河北玉田縣等多地的湖泊清淤項目,工程總規模將突破50億元。武漢方元公司正籌備組建李圭白院士專家工作站,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機構合作研發城市管道清污機器人等技術,管道清污機器人可在城市地下污水管網中作業,降低人工風險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