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張劍飛
隨著新型城鎮化工作推進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產生量以年平均增長率8%—10%的速度增長,在土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生活垃圾激增造成垃圾填埋場庫容不足的問題更加嚴峻, “垃圾圍城”現象更加普遍,垃圾污染環境更加突出。當前,治理垃圾污染成為城鄉居民主要的民生訴求。生活垃圾作為“城市礦產”,蘊含豐富的再生資源,推進生活垃圾資源化既可化解污染問題,又可實現變廢為寶。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決策部署,湖南作為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應當把垃圾資源化作為重要的民生議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優先加以發展,從而徹底解決垃圾污染問題,推動城鎮可持續發展,壯大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
近年來,我省加大了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縣以上城鎮基本實現了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但處理工藝落后的矛盾比較突出,以填埋為主的工藝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占用大量土地資源。生活垃圾直接衛生填埋,由于每天所產生的垃圾量大,要消耗填埋場的容量。當庫容填滿后,就會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來建設新的填埋場。二是存在二次污染問題。垃圾集中堆放容易導致易腐爛變質的部分、有毒有害的部分產生污染物,即使鋪設防滲層和排氣管,問題也難以避免,對周圍的土壤、空氣、地下水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三是垃圾的再生資源未得到利用。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機成分占總量的60%,無機物約占40%,其中廢紙、塑料、玻璃、金屬、織物等可回收物約占總量的20%。生活垃圾因其成分特點,資源化利用價值高,填埋造成資源浪費。四是群眾反對意見強烈。人們的環保意識和對衛生健康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長久以來垃圾填埋場帶來的消極印象難以去除,周圍居民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強烈,致使許多地方填埋場難以正常運行,新填埋場建設難以落地。
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焚燒處理技術已非常成熟,由于資源化利用水平高,可減量70%以上,且二次污染小,焚燒技術已成為目前國外垃圾處理的主導工藝。其中,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成為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我國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三菱重工引進爐排爐技術在深圳建成了第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隨后在全國相繼建成多個焚燒發電廠,其中常德市建成一座;全國已開展水泥窯協同(焚燒)處理生活垃圾試點,其中株洲縣建成一座,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把垃圾焚燒發電、工業協同處理作為資源化利用的工藝技術路線,下達了垃圾焚燒設施建設任務和目標,從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安排資金扶持垃圾焚燒設施建設,從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中補貼垃圾焚燒運行,并免除相關企業的增值稅和營業稅。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抓住機遇,制定鼓勵政策,積極推進垃圾資源化。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紛紛出臺政策,對垃圾焚燒設施建設和運營給予補貼,到2013年底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60%以上。全國焚燒發電業已形成產業規模,實現了較快發展。
為加快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省政府認真分析國內外垃圾資源化發展形勢,根據湖南實際情況,研究制訂了推進湖南省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決定加快推進垃圾資源化。2014到2020年的工作目標任務是:實行垃圾分類制度,加快焚燒發電和水泥窯協同處理設施建設,推行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實施存量垃圾場生態修復,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建立“誰排放垃圾誰付費”的機制,加快提升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到2015年底,全省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35%(其中,長株潭城市群達到50%,其他市州達到30%),湘江流域縣以上城鎮完成存量垃圾場生態修復。到2020年底,全省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50%以上,實現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資水、沅水、澧水流域縣以上城鎮完成存量垃圾場生態修復。
為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切實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我省將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規劃布局。今后,我省城鎮垃圾處理將以焚燒為主,促進水泥窯協同(焚燒)處理工藝發展,不允許縣城以上城鎮新、改擴建垃圾衛生填埋場。日產垃圾在300噸以上的市縣優先采用焚燒發電工藝。積極推動垃圾焚燒設施區域統籌布局。二是提高排放標準。新建、改擴建垃圾焚燒處理項目,污染物排放要達到國際先進排放標準。全面推進存量垃圾場治理工作,采用異位修復技術,充分利用焚燒設施協同處理存量垃圾,改善原場地生態環境。三是加大資源循環利用。利用焚燒處理項目協同處置污泥,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飛灰,把再生水用于焚燒處理項目的冷凝水。配套建設制磚設施,把焚燒殘渣制成磚,用于墻體磚或鋪地磚。配套建設沼氣收集提純設施,用于助燃發電或垃圾運輸車油改氣。四是營造優美環境。垃圾焚燒項目辦公區和生產區合為一體建設,注重外形設計和外墻裝飾,內設參觀、宣傳走廊,形成環境宣傳教育基地,配套建設園林綠化、文化休閑等設施,可供周邊群眾休閑健身。五是實行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原則,建設覆蓋城鄉的垃圾收運體系,將農村、鄉鎮的生活垃圾統一進行資源化利用。六是創新投融資方式。進一步開放市政公用事業,采用特許經營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推進政府購買環衛清掃保潔、垃圾中轉運輸等公共服務。七是加大政策扶持。對運用公私合營(PPP)模式進行建設、運營和管理的,且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排放標準的垃圾焚燒項目,重點安排省級資金獎補,給予貼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