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一掃,即可免費申請加入
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戰略聯盟(295位水行業代表了)
專家探討中國城鎮水務發展趨勢 力推建“海綿城市”
圖為第九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現場。黃艷梅攝
中新網南寧11月27日電 (記者 黃艷梅)“建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低影響開發(LID)模式,是系統解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問題的有效措施。”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27日表示。
當天,第九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新技術設備博覽會在廣西南寧開幕。國際水協(IWA)高級副主席TomMollenkopf,來自美國、德國、新加坡、韓國等10多個國際機構以及中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城鎮水務行業人員、企業代表等共同探討產業政策,把脈中國城鎮水務發展。
仇保興出席大會并作題為《海綿城市(LID)內涵、途徑與展望》的主題報告。他認為,城市不僅是造成水危機的源頭而且是解決之道。海綿城市(LID)順應自然,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低影響開發,通過減少徑流量,減輕暴雨對城市運行的影響。
低影響開發(LowImpactDevelopment,簡稱LID)模式又叫做海綿型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這一理念與實踐在歐美已經發展了20多年。
據悉,在過去3年,中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北京、濟南等城市甚至發生造成傷亡的嚴重內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探索構建城市雨水開發體系,根治城市內澇頑疾。
仇保興稱,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理論、規范、標準任重道遠。海綿城市規劃與智慧水務是協調海綿城市各單元有效運行的兩大系統工程,區域、城市、社區、建筑四層次LID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需要上下結合推動系統創新,而分區建立科學合理的城市“海綿度”測評并給予獎勵引導尤為重要。
“中國綠城”廣西南寧市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近年來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和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城市節水突出貢獻獎”、“國家節水型城市”等榮譽。南寧市長周紅波稱,南寧正著力打造打造“中國水城”。南寧贊同讓城市的水循環回歸自然,積極探索海綿型城市的建設模式和實現路徑,有效保護和改善城市水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