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會綜述】環境拐點何時來?
【財新網】(記者 崔箏)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這是一個高目標。若實現,意味著經濟大轉型,中國須進入低碳社會。許多人冀望,中國那時候也能擁有碧空和藍天。
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已為公眾帶來嚴重的健康問題,還會繼續影響未來。在環境持續惡化數十年之后,全球關于中國的最大猜想之一,就是何時能到達環境拐點,即環境停止惡化,走上好轉之路。環境拐點何時到來?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智慧盡快越過環境拐點?
2014年12月19日,主題為“新常態 新改革”的第五屆財新峰會的“環境拐點何時來”分論壇上,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環境保護專家與在場觀眾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展示出中國正在經歷的嚴重空氣、水、土壤污染和污染帶來的巨大的健康代價,并熱議了通往環境拐點艱辛道路上的重重障礙。
出席此節討論的嘉賓包括: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中國疾控中心前副主任楊功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勞動衛生和環境衛生學系副主任潘小川、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以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主持人為財新《新世紀》周刊助理主編宮靖。
王金南認為,新常態之下,過去的環境危機依然存在,環保依然是持久戰。他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驕人的經濟成就背后的環境資源代價,并指出,環境問題已經從傳統的單純污染問題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的高度。他認為,中國面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的三座“環境大山”,而環境治理必須運用更多的市場激勵手段,而并非已經出現了邊際負效應的行政手段。
楊功煥也表示,單靠行政手段的環境管理已經走到了盡頭,環境拐點并不會自然到來,而是取決于產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需要環境制度的巨大變革作為必要條件,更需要信息公開和民眾監督,通過讓公眾參與到環保工作中來,形成良性循環。
多年來致力于度量環境污染的健康損害研究,潘小川則介紹了幾項最新完成和正在進行中的污染健康損害研究,分別是煤炭相關的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害、霧霾對中國主要城市居民造成的慢性健康損害以及北京霧霾事件的急性影響,并以此描繪出了大氣污染的“新常態”。他認為,環境污染“新常態”并不僅限于大氣污染,在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領域亦是同樣的趨勢,未來環境污染的健康影響,尤其是慢性健康影響將持續凸顯,無法避免。
空氣污染專家王躍思在發言中“炮轟”奧運、APEC期間北京為治理空氣采取的極端行政手段,并反駁了單雙號限行能夠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說法。他指出,中國空氣污染治理的關鍵在于治理污染源,而機動車污染源的禍首在于油品質量而并非車輛數量。他強調,空氣兩大主要污染源是燃煤和機動車,需要調整能源結構,除此之外,餐飲、秸稈等小污染源也需要科學管理,關停污染源就跟治理腐敗一樣,“老虎蒼蠅一起打”。
從事土壤污染修復研究的陳同斌則展示了一幅“最隱蔽”的污染圖景:全國土地、尤其是耕地土壤污染無嚴重超標,極有可能演化成食品安全事件,也威脅著居住其中的居民的健康。各地土壤污染事故頻頻發生,但有關主管部門對于土壤污染的問題并不關注。他認為,土壤修復是環保領域最后的一塊大型處女地,中國可孕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環保集團,但是目前土壤修復技術普遍不成熟,而且土壤修復耗資巨大,商業模式還不夠成熟。
本節分論壇主持人宮靖與幾位嘉賓分別就水、空氣、土壤污染、健康危害、環境消費等問題展開討論,分析了各領域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有“環境制度如何迎來根本性的變革”這樣的宏觀問題,亦有對“如何看待居民消費空氣凈化器、出門到底要不要戴口罩”等街談巷議的專業解讀。最后回歸“環境拐點何時到來”這個中心問題,幾位專家均給出了并不樂觀的回答,即使國家已經對碳排放設置了拐點到來的時間線,但多年累積的環境污染的拐點尚在遠方。
最終,王躍思的最后一句回答博得了滿場掌聲:“行動起來,明天就是拐點。不行動,這輩子都看不著拐點。”■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