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境污染事件頻發,因相應法律規定不明確,由此展開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屢屢被擋在司法救濟大門之外。1月6日,最高法發布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使原告資格等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核心問題得以解決。
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情況。這部《解釋》將于1月7日起施行。
近年來,大氣、水、土壤等污染事件在我國頻繁發生,但因為大氣、水等環境因素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又缺乏傳統法意義上的直接受害人,致使這些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超出了普通民事訴訟所能救濟的范圍。為解決實踐中制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突出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去年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作為全面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社會組織可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原告資格是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核心問題。對于社會組織的原告資格,《解釋》第二條規定:“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基金會等,可以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社會組織。”
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根據現有行政法規,在民政部門登記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只有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基金會三種類型,但《解釋》沒有將社會組織限定在上述三種類型,而是保持了一定的開放性,今后如有新的行政法規或地方性法規拓展了社會組織的范圍,這些社會組織也可以依法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其目的是使依法運行并且具備維護環境公共利益能力的社會組織能夠參與到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來,從而確保訴訟的質量和效率。
“并非是在一個地方登記就只能在這個地方活動,而是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活動,這樣就擴大了環保組織起訴的范圍,有利于調動環保組織的積極性。” 最高法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鄭學林說。
《解釋》第四條、第五條對主體資格要件作了進一步的明確。《解釋》第四條規定:“社會組織章程確定的宗旨和主要業務范圍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且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的,可以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對社會組織提起訴訟的地域范圍未加限制。《解釋》第五條規定:“社會組織在提起訴訟前五年內未因從事業務活動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受過行政、刑事處罰的,可以認定為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無違法記錄’。”
“據此理解,情節輕微的違規行為、社會組織成員以及法定代表人個人的違法行為不影響社會組織提起訴訟。”孫軍工說。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可跨行政區劃管轄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屬于新類型案件,審理、執行難度較大,社會關注度高,原則上應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管轄。考慮到部分基層人民法院較早建立了專門的環保法庭,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可將部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通過“一案一指”的方式交給基層人民法院審理。
《解釋》第六條規定:“第一審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管轄。中級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的,可以在報請高級人民法院批準后,裁定將本院管轄的第一審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交由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為解決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與保護的分散性之間的矛盾,克服地方保護主義,有必要按流域和生態區域實行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
《解釋》第七條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轄區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實際情況,在轄區內確定部分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審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區域由高級人民法院確定。”
“不管是一個生態功能區還是一個生態流域,往往都是跨區域的,像長江、黃河跨十幾個省份,確實存在污染之后怎么管轄的問題。” 鄭學林說,最理想的環境資源類案件管轄制度,是一個省份統一由一個中院或者是少量的中院管轄,不能都去管,這樣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是不利的,將來還可以探索跨省的行政區劃案件的管轄。
同一污染環境行為的私益訴訟,可搭公益訴訟“便車”
因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在訴訟目的、訴訟請求上存在區別,但在審理對象、案件事實認定等方面又存在緊密聯系。
《解釋》第二十九條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不影響因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提起訴訟。
孫軍工說,為了提高私益訴訟的審判效率同時防止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還應允許私益訴訟原告“搭便車”,即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生效判決的認定有利于私益訴訟原告的,其可以在私益訴訟中主張適用。
《解釋》第三十條第二款規定:“對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生效裁判就被告是否存在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行為與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被告承擔責任的大小等所作的認定,因同一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的原告主張適用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被告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被告主張直接適用對其有利的認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被告仍應舉證證明。”
“環境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與普通侵權之訴不一樣,在因果關系證明上采取了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原告僅需證明有侵權行為、侵權后果,而因果關系是不是存在,主要由被告舉證證明,如果被告想免除自己的責任,就要證明自己的行為跟損害沒有關系。”鄭學林說。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環保組織可跨省提起公益訴訟
時間:2015-01-07 14: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徐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