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設立產業基金是打開原有融資平臺參與PPP項目的鑰匙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蔣曄
隨著發改委和財政部的密集發文,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正在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日前在上海召開的PPP研討會上,來自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與會者就PPP熱產生的原因、資金來源以及業務要求作了探討。
財政改革催熱PPP
2014年以來,PPP模式成了政府及各方關注的熱點。先是5月份財政部正式成立PPP工作領導小組,此后中央及有關部委也密集出臺了有關PPP的文件,在2014年9月至12月間,財政部、發改委和國務院相繼發布了5個文件,支持PPP發展。
PPP如此之熱,和政府加快財政體制改革不無關系。原有的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搞建設的運作模式,走到了盡頭。規范化的政府舉債模式代替了風險敞口巨大的隱性負債,市場化的融資手段代替了行政性的政府補貼,法制化的融資機制代替了指令性的項目審批。可以說,PPP可能成為加快政府轉型、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增強社會投資活力的關鍵一招。
一位來自于國家某機關的人員表示,目前政府財政壓力大,而原有的模式難以為繼,因此政府只能由原先出資投資基礎設施轉為向社會資本購買的模式,也就是PPP模式;就企業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原先許多高毛利率的行業收益在下降,迫使企業不得不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而PPP穩定的現金流和較好的投資回報也吸引了部分企業的關注。
產業基金解決資金來源
PPP模式意味著政府不再直接出面投資,而是通過和社會主體簽訂市場化契約,按約定付費。那么基礎設施投資巨大,作為提供該項服務的社會資本如何解決資金問題?
普華永道的陳燕華表示,對廣大社會資本而言,PPP的興起為傳統建筑行業提供了對業務模式和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升級和轉型的契機,特別是為這些實業企業和金融資本的對接并搭建更大的合作平臺提供了機會。PPP項目時間可能是長達幾十年,往往更符合那些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金融資本的風險偏好,如保險資金等。
龍元建設的副總經理顏立群認為,目前PPP項目的投資者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建設商,二是運營商、三是金融機構,但出于風險管控的原因,金融機構當前大多還是處于觀望中。他提出,可以通過產業基金的方式有效地解決資金來源和投資者退出問題。即由項目主導機構設立平臺型公司,吸引有投資意愿的所有機構作為合作伙伴,設立基金,募集資金,然后共同參與到項目中,這樣地方政府下屬的融資平臺也可以參與到其中。
顏立群透露,龍元建設目前正在籌劃一個目標規模達百億級的PPP產業投資基金,而相關的投資管理公司也已經成立,下一步將加大項目承接力度,力爭成為國內優秀的PPP項目投資管理專業機構。
運營能力是關鍵
PPP模式的關鍵在于引入社會資本承擔公共品與服務項目融資、建設、運營等的大部分工作。政府部門在尋找社會資本時,更看重的是對方的運營能力,也就是說除了能提供資金外,還能提供專業服務。
在亞洲開發銀行高級項目官員肖光睿看來,這一要求不僅是對社會資本,對政府也是同樣的。因為PPP項目與普通項目不同,是以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為特征,基于政府和企業雙方長達數十年的合作契約,這一特征決定了項目的前期準備是關鍵,所以對雙方的專業化要求都比較高。多數地方政府運營PPP項目的經驗并不充足,而在項目準備階段往往無法落實足夠的資金來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協助,且前期的投入有因項目失敗而打水漂的風險。
針對地方政府在實際操作中面臨的這些困難,肖光睿建議,結合地方PPP中心的建立,設立項目開發基金制度,解決項目前期準備的資金問題,協助開發項目,共同分擔風險。項目前期開發的成本將由成功簽約的社會資本承擔,然后再用于新的項目開發,從而形成可持續的循環機制。
肖光睿進一步稱,當下部分地方出現了為PPP而PPP的現象,前期論證簡單,或者連基本的交易結構設計也沒有,便直接將原有項目改頭換面而成,這種項目如果盲目地一哄而上,必然會導致合同履約的無窮后患。他說:“PPP不是一場婚禮,更像是一樁婚姻,如果只關注吸引眼球的婚禮,那么無論婚禮多精彩,余下仍難免雙方幾十年的柴米紛爭。”
(原標題:專家研討PPP前景:整合資源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