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麗麗)27日,中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創新聯盟在陜西西咸新區成立,這是我國首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聯盟。
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表述,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遇雨能存,缺水能放。作為國內最早踐行低影響開發理念的區域之一,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構建的四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為西北及其他缺水區域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海綿城市樣本。
“確保在建筑地塊實現應收盡收,在市政道路綠地加強集水功能,在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雨水,最后通過灃西新城正在建設的一條6.8公里不間斷的生態綠廊形成中央雨洪系統,使它成為調蓄樞紐,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的存儲和回收。”灃西新城管委會主任劉宇斌介紹海綿城市建設經驗時說。
海綿城市建設 技術創新聯盟成立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創新聯盟在陜西西咸新區成立
本報記者 張海燕報道
1月27日,海綿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海綿城市建設(LID)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陜西西咸新區召開。
中國海綿城市建設(LID)技術創新聯盟是我國首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聯盟,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陜西省西咸新區管委會發起,灃西新城、新加坡CPG集團、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等12家單位參加。將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統籌協調相關資源,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和實踐技術交流,研究推廣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著力提升“海綿”型城市建設的相關技術及標準。聯盟通過開展科研合作,共同申報和完成相關課題形成成果,充分利用中心成員單位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及產業化平臺,解決海綿型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問題,探索總結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途徑和方法。同時聯盟將充分發揮優勢,提升西咸新區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水平,促進低影響開發技術在西北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的推廣和應用。聯盟的成立將為我國全面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引導。
在海綿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資金、理念、推廣等層面展開深入研討,支招海綿城市建設。全國政協人口與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國家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指出,城市不僅是造成水危機的源頭而且是解決之道,海綿城市實際上就是用城市的自身改善、自身的提升來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海綿城市的概念內涵仍在發展之中,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因地制宜。新加坡CPG集團副總裁陳紹彥介紹了新加坡水資源管理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利用創新思維來解決城市排水防澇等問題,這些都是可以借鑒的。來自美國的環境工程專家佘年教授在研討會上對低影響開發的起源、內涵、管理機制等內容做了介紹,他肯定了西咸新區在低影響開發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也對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建設和管理提出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