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如一個漂亮的小花園。本報記者劉挺攝
博羅縣柏塘鎮平南村有8座特殊的“花園”———每座“花園”都圍有白柵欄,占地僅數平方米,種滿各種綠色植物,經此而過的污水,旋即由濁變清。平南村也因此告別了“污水基本靠蒸發”的時代,水環境得到徹底改觀。
“花園”修建人員告訴記者,“花園”有個統一的名字,叫“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無需動力、加藥,靠濕地植物、微生物等凈化水質。平南村也是我市首個擁有此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村。
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建設和維護成本均相對較低,憑借這個特點,“平南模式”或成為我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突破資金、維護、管理等一系列難題的一個成功樣本。
市第十次黨代會四次會議提出,全面開展美麗鄉村“三大行動”。深入開展“美麗鄉村·清潔先行”行動,全面啟動“美麗鄉村·清水治污”和“美麗鄉村·綠滿家園”行動,創新機制體制,加大宣傳和投入力度,完善農村垃圾收運、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廣泛開展鄉村植樹種果栽花活動,全面提升農村凈化美化綠化水平。
◆平南往事水渠臟亂差影響村民生活
沒有工業,沒有旅游業,一條硬底化的村道和一條蜿蜒全村的水渠,成了指引來者進入平南村的主要標志。
這是一條一米多寬、水流清澈、兩岸長滿綠草的水渠。沒有名字,村里也幾乎無人記得它形成于何時,只知道一年多前,它還是村里的“龍須溝”。
2013年6月的一天,市紀委駐村干部黃璟第一次見到它時,周邊還布滿塑料袋和瓶瓶罐罐等垃圾,渠里的水散發著一股腐臭味。
“水渠的環境是當時平南村衛生環境的縮影。”黃璟說。這樣的環境,不僅阻擋了來者的腳步,也影響了村民的生活。
平南村練屋村民小組59歲的練慶藍膝下已有兩孫,帶孫子是他平日的主要任務。不過,自從門前水渠變臟變臭后,練慶藍又多了一個任務———時刻留心不讓兩個寶貝到水渠邊玩。“怕他們不小心掉到臟溝里,又怕被溝里的蚊蟲咬到染上疾病。”
不少村民甚至擔憂,長此以往,村民飲用的地下水會遭到污染。
平南村負責人鄒金靈認為,平南村環境差,與此前村民養豬和自身不良衛生習慣有關,同時也與村里保潔設施缺失相關,“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污水只能隨意排。”
◆專項調研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睡大覺”?
平南村環境綜合治理迫在眉睫。創建生態村也上升成平南村首要發展戰略。只是,要在村里建起一座污水處理設施談何容易。
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彭俊杰告訴記者,目前,我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式主要有就地收集處理的人工濕地和經污水管網納入生活污水處理廠兩種,造價從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能否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選用適宜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是關鍵。
彭俊杰說,目前國家、省和市都鼓勵農村進行環境整治,每年都有多種專項資金可以申請。“像國家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專項資金、省級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省級水質環保專項資金等,關鍵是要有立竿見影的項目。”
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也于日前向《惠州日報》記者獨家透露,按照目前“美麗鄉村·清水治污”專項行動方案草案,今年起,我市將加大對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補貼力度,擬由市、縣兩級財政共同出資,基本解決村一級建污水處理設施的前期建設資金。
那什么才是制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癥結所在?
去年年底,市環保局組織對我市農村一批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情況進行調研。
在進入某村時,調研人員發現該村一座嶄新的污水處理設施竟然“沉睡”已久。
好好的污水處理設施怎么“睡大覺”?該村一干部大吐苦水。他說,當初項目引進,村委會和村民確實沒花一分錢,以為有了這個東西,村里水質就有了保障。然而污水處理設施建好后不久,承建公司便撤離了。“后來設施出了一點點故障,村里沒人懂技術,村集體經濟又薄弱,村民不愿意自掏腰包維系設施的后續保養和運營,好設備也只能束之高閣。”
記者也從當時的調研組了解到,一般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采用的都是集中處理模式,即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或大型人工濕地,然后通過管網把各家各戶污水進行集中處理。
“這種模式管網鋪設范圍大、成本高。設備后續管理也相對較難,請專人運營維護,每年均需一筆不小的開支。”一位調研人員說。
此外,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一些村成“空心村”,污水處理設施“難解渴”現象也有發生。
◆樣本經驗
采用分散式人工濕地突破建設運營壁壘
黃璟告訴記者,作為2013年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村集體收入僅為2.5萬元的省級貧困村,平南村在經濟上顯然更難支持大型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
而平南村人口較少、村民居住相對分散的特點,同樣不適合建集中式濕地。據悉,平南村面積為2.7平方公里,5個村民小組成直線分布,全村只有170戶,共834人。
如何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才適合平南村?一份由市環科所和市千秋偉業節能環保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提交的設計方案,得到了平南村的認可。
“我們建議平南村采用‘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生態溝’的水環境整治模式。”該公司總經理齊東升介紹,微型人工濕地系統是一種無需動力、加藥,主要靠濕地植物、微生物等凈化水質的污水處理設施。分散式,則是讓村里三五戶人共一處微型人工濕地,“這樣做不僅能大幅縮減污水收集管溝的建設費用,還能讓村民自覺進行濕地的后續管理,濕地也長期有水可處理。”齊東升說。
2014年下半年,平南村在該村的練屋和黃屋兩個村民小組進行試點建設。
“我們科學估算,農村每人每天約排放0.2立方米的生活污水,練屋和黃屋共45戶249人,建8處不同規模的微型濕地,完全能做到持續處理,達標排放。”彭俊杰說。
據介紹,該村水環境生態整治項目花費為70萬元,相比前期招標其他的設計,節約了30%左右的建設成本,并且節省了一半左右的維護費用。
熱心村民主動做反對者思想工作
不過,真正啟動建設時,建設方還是遇到了阻力。
齊東升告訴記者,由于每建設一處人工濕地,就需要占用幾平方米土地。根據村委會估計,污水設施建設既然是村集體公益項目,而且用地也不過幾平方米,村民理應無條件支持。但偏偏出現了一些不理解的聲音:為什么只用我家的地?家門前建個“化糞池”今后發臭怎么辦?
村民黃梓華說,那段時間他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就十分揪心,“我們大部分村民都支持建設,這是個好東西,能讓水變清,能讓村里變干凈、漂亮,但有些人不理解。”
為讓項目早日啟動,以黃梓華為代表的一些熱心村民開始主動找鄰里宣傳。
村民練慶藍說:“有一戶人不同意,我都覺得不安心。村里的水是流動的,我們家的水干凈了,別人家的水卻跑來污染,怎么辦?”
為了統一意見,村委會和建設單位也開始加大入戶宣傳力度,還鼓勵村民參與建設,在家門口掙錢。“泥瓦匠等技術活260元/天,單純搬運活160元/天。建設單位基本只負責技術指導。”鄒金靈說,此舉不僅動員了全村,還讓不少村民很快明白了人工濕地的運作。
很快,一條條干凈整潔硬底化的雨水排渠取代了過去的土溝,修建在房前屋后;一座、兩座、三座……綠底白柵欄圍成、種著各種綠色植物的微型人工濕地次第落成。
“不臟不臭,還很漂亮。”看著污水變清和別人家門前漂亮的“小花園”,原本反對建設的村民小黃后悔了。他主動找到建設方,希望也能在自家門前加建一座人工濕地,并承諾主動承擔濕地后期的簡單管理工作。
◆經驗意義
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具有推廣價值
2014年年底,平南村8座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全部建成后不久,市環保部門對該村污水處理排放指標進行了檢測。
記者從環保部門監測的數據中看到,平南村每座人工濕地排放的水中,氨氮、總磷、懸浮物等主要指標均較建設前降低了數十倍,達到了相應的排放標準。
“‘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生態溝’這種污水設施建設模式,解決了很多農村存在的建設和運營難題。排出的水質也達到了相應標準,具有推廣和借鑒意義。”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
平南村的水變清了,環境也在生態村創建過程中越變越好。記者在平南村采訪時看到,8座人工濕地鑲嵌于平南村的路邊或菜地里,與如今干凈整潔的環境一道形成景觀。
鄒金靈還告訴記者,因為環境的改善,平南村已成功引進一個大型生態茶園項目,同時還計劃啟動相關旅游項目,“有了好環境,我們招商引資和發展旅游業都有底氣了,脫貧致富只是時間問題。”鄒金靈說,接下來該村還計劃在村里其他3個村民小組推進此類濕地建設。本報記者劉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