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左健(左)跟員工探討資源化產品樣品。
|
如果說技術是推動一個行業不斷前行的動力,那么創業無疑是改寫行業前行軌跡的活力。左健是濱海創業圈的一個女強人。2010年,懷抱創業夢想的她積極投身于濱海新區的環保產業,以加盟形式重組并管理著自己的團隊,為了探尋污泥處理及資源化技術,左健用了四年時間層層突破各重障礙,如今她正在邁向夢想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創業抱負
國外經歷激發創業沖動
從走入大學校門到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左健始終沒有離開她熱愛的環境專業,十年的國外經歷讓她看到了國內外環境保護之間的差距。
從廢水排放到污水處理,再到最終的
污泥處理,這是一整套關于水污染的治理流程。然而國內污水處理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其中關鍵的污泥處理。從污水中提取出來的污泥泥餅,往常大都是送到填埋場填埋,可一遇雨水就又會變成泥混入水中,因此污泥沒有處理好相當于沒有處理污水。“國外很重視污泥處理,這讓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重視性。”留日歸來的左健
說到。
為此,左健來到天津,找到了一家在污泥處理領域投研多年卻仍徘徊于產業化門檻之外的公司,加盟重組,實現自己的理想。
競爭優勢在于資源再利用
國內的污水處理廠很多,但是污泥處理廠少之又少。“這項技術就是通過理化作用,釋放污水廠污泥微生物中的水和蛋白質,實現污泥的無害化和減量化,再用污泥蛋白質生產有價值的產品。”在左健看來,技術的處理費用低、資源化產品附加值高,符合國內環保的市場需求。
回歸天津本地來看,創業環保、濱海環保都在做污泥處理,談及自己的競爭優勢,左健表示,他們的產業化除了污泥處理技術之外,最特別的是資源化。“我們把蛋白質提取出來做產品,譬如做成工業發泡劑或者滅火劑,剩余殘渣做成蛋白營養土,這樣就形成了資源再利用。”
人才難題
打破模式培養人才
創業至今的4年時間里,左健遇到了重重困難,產業化歷程、推項目知名度、品牌再包裝、資金來源、人才問題等都困擾著
公司的發展。
人才儲備是發展之本。“剛開始的時候,公司只有寥寥數人在做實驗,經過一步步的發展才將公司員工數量發展到如今的70余人。不過依舊是人才缺乏。”左健舉例,譬如有時候開會,她說什么大家都會點頭,但之后再去問工作進度卻都沒有完成,實際上他們有80%都沒有聽懂,每到這個時候就會很生氣。“關于這點除了再去尋找我需要的人才之外,我也會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我要打破以往的模式,先學會認識別人,在起步階段只能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去溝通、去理解,一點點培養成那種‘一點就通’的人。”
未來發展
打通市場挖掘潛力
公司目前正是拓展市場的重要時期,左健一直為找市場而奔走。
左健告訴記者,這些年,他們獲得了新區經信委工業技改項目支持,塘沽管委會和開發區管委會也給予了從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到創業孵化、房租補貼等各項支持超過百萬元。“從天津本地來看,一天3000噸的污泥我們只處理了150噸,如果能打通市場,未來潛力無限。”
渤海早報記者趙濛攝影史淞予
女海歸探尋污泥處理再資源化新方式- 圓環保夢“四年磨一劍”(圖)
2015-02-17 來源: 渤海早報(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