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陳吉寧就任環保部黨組書記一事得到了業內廣泛關注,環保部正式迎來“陳校長”。關于此事,南方周末、21世紀等多家媒體已有較為詳細報道,在此不再贅述。我們整理總結了過去幾年內陳教授曾署名的100篇左右文獻資料,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上任后的執政思路,以及相關領域潛在中長期投資機會。
具體來看,陳教授在應對城市水環境問題方面強調節水與回用的思路以及流域/區域化管理(針對滇池研究較多),特別將城市節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視為解決水量短缺、水質惡化為核心的城市水問題的根本途徑(戰略及技術層面均要優于跨區域調水);此外,講究模型規劃、系統集成等工具在環保領域的應用,這或為業務相關以及研發儲備上關聯度較高的環境監測類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基本情況
陳吉寧教授長期致力于環境系統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將系統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應用于環境工程、規劃、管理和政策研究,特別是如何解決復雜環境問題的綜合性評估及其中的不確定性問題。曾赴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具備良好國際視野。組織、承擔和參與了多項國家攻關、重大專項、基礎研究以及國際聯合科研項目等。
專業研究
2000-2003科技部重大專項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研究與示范已完成
2001-2002“遼河流域‘十五’環境規劃”
2003-2004“十五”攻關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標準和技術研究與示范已完、“全國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與行動方案”
2003-2004亞行、國家環保總局中國農村非點源污染分析及國家政策框架已完成
2003-2004“十五”攻關面源水污染控制成套技術和示范工程研究已完成
2005-2005圓明園管理處圓明園東部湖底防滲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已完成
2005-2007中國工程院中國不同區域農業資源合理配置農業協調發展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研究正在進行
2002-2006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水質安全凈化新理論與新技術正在進行
2001-2006荷蘭政府中國環境管理研究正在進行
2010環太湖城市群水環境綜合管理技術集成研究與綜合示范
參與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水質安全與凈化理論
汶川特大地震災區地表飲用水源地污染修復技術研究
環境產業管理的微觀基礎與宏觀政策分析
城市居民家庭用水行為機制研究
主要著作
《中國城市節水與污水再生利用的潛力評估與政策框架》-2009
《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術——以滇池流域為例》-2009
《城市排水管網數字化管理的理論與應用》-2010
《城市二元水循環系統演化與安全高效用水機制》-2014
文獻觀點 總體思路
提出可持續城市水系統理論框架,包括水量理論(需要考慮時間和空間約束,而不僅僅是自然性)、效率理論(多尺度效率評價)、設施理論(遵循效率/生態完整性/公平原則)。
應對城市水環境挑戰:要把城市水系統跟流域水文系統解耦,排放越少,影響與小,強調城市、工業節水及回用;解決營養物質的區域平衡問題;水環境設施要向組團式、小型化方向發展;盡快實現區域的規模化、標準化運營和績效監管。
解決水危機戰略選擇:節水/水回用(與遠距離調水相比擁有長期技術比較優勢和較小的長期投資分析風險)、推廣生態排污系統建設。
需要系統的方法和系統的工具重新分析城市水系統,在信息整合后構建模擬系統,并重點解決空間變異性、可靠性兩個問題;在Digital Water平臺上進行分析,這不僅僅建立在軟件包基礎上,還配有大量可以觀測城市設施各個斷面不同節點的在線控制設備。
構建新型水資源評價模型,通過“水質”這一橋梁,實現水的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的統一,也實現水質和水量的統一。
給水工業由單純地強調給水的公益性向適當地重視其商品性過渡,政府職能將由原來的服務提供者逐步轉向市場的管理監督者,需要兼顧權衡消費者、給水企業和社會資源等多方面利益。
代表文獻:《可持續的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機遇與挑戰》、《解鎖中國水環境疊加壓力》、《以系統方法解決水系統問題》、《城市水系統特征分析與技術誤區》、《基于水質的水資源模型與水質經濟學初探》、《市場化機制下給水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政府調控》等。
模型規劃
強調模型分析、系統集成等方法在環境領域中的應用,包括城市水環境、水資源配置、降雨徑流、污水廠運營、排水管網系統、非點源污染、氮/磷物質循環等。
隨著我國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對水政策的模擬分析需求將越來越強烈,反映社會生產、生活與水資源、水環境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特征的ABSS模型的開發與應用前景廣闊。
構建兼顧目標總量和容量總量的水污染排放限值方法,為我國由目標總量管理向容量總量管理轉變提供技術支撐。
代表文獻:《基于復雜系統建模的水管理政策研究進展》、《環境模型參數優化方法的比較》、《環境模型參數識別與不確定性分析》、《水資源配置多準則決策敏感性分析》、《我國城市水環境產業發展規模和市場容量的SD模型》、《SWMM模型在城市排水系統規劃中的應用》、《流域非點源污染控制決策支持系統》、《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評估系統的開發與應用》、《一種兼顧目標總量和容量總量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確定方法》、《滇池流域磷循環系統的物質流分析》等。
流域治理
現在的環境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問題,需要城市聯動來解決,需要放到更大的空間上來看待這個問題,流域管理是基于流域的水文學.因為水是流動的,流域管理是一個跨部門、跨區域的,由地方政府積極參加、建立的一個管理框架。
開展實施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課題,形成一整套面源污染控制的集成示范技術,氮磷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大幅削減進入滇池污染負荷。
調查、評估農業非點源污染治理實行收費政策的可行性和收費標準(例如滇池),探討經濟及社會角度可行性。
代表文獻:《流域管理及國際比較的啟示》、《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滇池流域農業非點源污染治理的收費政策研究》等。
污水處理
今后污水處理建設應該從依靠大規模管網建設的“集中處理模式”轉向就地收集、就地處理、就地中水回用的“分散處理模式”;大力推動中水回用,體現循環經濟的要求。
關注城市污水處理廠在建設資金、運行費用、融資、建設周期和能力閑置等方面存在的效率問題;在宏觀上可通過引入私人資本促進競爭或者制定合理的政府管制體系;在微觀上,可以通過污水處理廠審計或“基準線”等方式實現效率的改善;要積極發展小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實現大、中、小相結合的方針,滿足水環境污染治理的要求。
強調區域化解決方案以及行業整合必要性,需要解決問題包括責任主體、市場化環境、資金等。
注重挖掘污水廠節能降耗潛力,對能耗狀況及影響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強調穩定運行,建立用于綜合評估污水處理過程自動控制策略的指標體系。
代表文獻:《采用生態模式處理生活污水》、《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規模與效率研究》、《污水處理的產業發展與運營整合》、《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能耗規律的統計分析與定量識別》、《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穩定性評估方法初探》等。
再生水
在中國推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發展戰略,就是要建立起水的社會循環新模式,把污水再生利用的內容納入到城市水資源開發與利用規劃中去,把污水再生利用項目系統化地納入到現有及未來城市的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中去。
城市節水與污水再生利用是解決水量短缺、水質惡化為核心的城市水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我國建立新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戰略的科學依據;政府應通過綜合措施來激勵城市節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潛力的發揮,促進不同層次潛力的升級和轉化。
再生水本質上是一種資源戰略,具有顯著的流域性特征,是一項考慮水質和水量的水資源綜合戰略,需要用流域水資源費來支撐。
基于宏觀戰略角度與地區層次相結合,對全國342個地區污水再生利用進行戰略分區并明確其需要采取的發展模式。
我國目前再生水利用最大可能規模為17.8×1083/a,主要分布在東北、東南沿海和華北地區,其中北京、遼寧、廣東和江蘇的污水再生利用潛力約占我國再生水利用潛力的45%;合理的水價改革可有效刺激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結構的變化,進而為相關基礎設施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當前水價偏低是造成中水回用難以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居民對環境關注程度將是影響其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
與南水北調相比,城市節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策略在水供需目標的有效性、經濟性、決策風險、資源可靠性、生態環境影響、公眾可接受性和用水效率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城市節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潛力的發揮,將顯著降低南水北調所需的調水量,對當前我國調水區域的城市水資源管理戰略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代表文獻:《中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發展戰略研究》、《再生水的戰略思考與定位》、《我國污水再生利用潛力的優化分析》、《全國污水再生利用發展模式的戰略分區》、《中水回用的經濟與中水利用潛力分析》、《居民對再生水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城市節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與遠距離調水戰略的比較分析》等。
水價
應推行全成本水價,具體應由水資源費、水利工程費、自來水費和污水處理費構成,未來要通過逐步完善水價構成和逐步提高價格水平的方式最終達到完全成本水價。
為了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實現投資多元化,滿足城市污水處理廠投資的需要,中央及各地政府應該一方面設計合理的水價調整方案,一方面研究相應的稅收政策,對于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給予一定的扶持。
建立城市居民家庭用水規律評估模型,研究結果表明水價的提高對自來水需求產生抑制作用,并刺激再生水的需求。
代表文獻:《完全成本水價與我國的水價改革》、《我國污水處理理想價格及合理投資結構測算分析》、《城市居民家庭用水規律模擬與分析》等。
從過往研究方向看陳吉寧未來施政理念
時間:2015-02-26
來源:中信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