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作出的這一深刻論述,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視角下,得到了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很高的關注,引發熱烈反響。
以往,談起小康,我們多會聯想到腰包鼓一點、日子好一點。現在看來,這一目標能夠如期實現。
如今,談起小康,人們開始聯想到環境,天會不會更藍、地會不會更綠、水會不會更清。
小康,這個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近在咫尺。然而,此時此刻卻又有不少亟待破解的難題橫亙在前。
生態環境質量,這一衡量小康全面不全面的重要標尺,同時也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瓶頸之一。
大氣、水、土壤,每一個領域的環境問題,都在困擾著身處其中的人們;環境質量差、生態損失重、環境風險高,每一個方面的環境問題,都在考驗著當代中國的智慧和勇氣。
生態瓶頸如何破解?公眾期待如何回應?環境質量能否改善?當代中國必須給出肯定的答案,并為之付出不懈努力。
在全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之際,代表委員們的關注更多帶有一種大局意識——改革思維、法治視角。
今年是完成“十二五”環保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謀劃“十三五”環保規劃的重要一年。一個貫穿始終的理念應該是,使環保工作的目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
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近,越需保持清醒的認識,看清差距,補足短板;建設美麗中國的任務越重,越需保持昂揚向上的狀態,凝心聚力,主動作為。
攻堅,時不我待;奮斗,正當其時。
困局—— 環境問題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瓶頸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近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指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瓶頸問題。
作為地方環保主政者,身為環保廳(局)長的人大代表,結合當地實際,也向記者談了對生態環境質量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系的認識。
“生態環境就是我們最大的軟實力。”作為上海市的環保局長,張全代表指出,上海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是轉型發展的先行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保毫無疑問是一個重要方面。
大氣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對此,河北省深有感觸。盡管治污力度前所未有,2014年,河北仍有7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位于全國倒數前十。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環保廳廳長陳國鷹直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具體體現,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制約因素是環境問題。
四川地處西部,發展訴求高;地處江河源頭,環境要求也高。鐘勤建代表是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在他看來,良好的生存環境,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鐘勤建解釋說,小康社會目標指標體系必然包含著環境質量方面目標指標,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需求,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小康社會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福祉。
對于發展與保護,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環保廳廳長繆學剛認為,小康社會既要富裕也要健康,沒有健康的富裕是不可持續的小康,同樣只有健康沒有富裕的社會也不存在。所以小康社會要有環境達標的內涵和要求。
繆學剛說,影響人身體健康的因素很多,環保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在現階段環境污染較重的形勢下,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小康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個全面’第一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果只是經濟、人均GDP達標了,那能叫小康嗎?”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說。
他認為,五個文明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就是生態文明。首先從結構來說,生態文明建設從國家層面就缺乏一個專門機構,生態文明的地位還要再提升。
第二,生態文明目前明顯是一個短板,就像“木桶理論”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如果這塊短板不補上,那怎么能夠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呢?
第三,生態文明整體都要補,其中農村環境問題又是一個最薄弱的環節。
他說:“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的話,我覺得這個小康社會肯定不是全面的。”
難點—— 破解瓶頸約束需解決哪些問題
破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本身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瓶頸。
經濟下行,環保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2014年,河北省推進龐大的“6643”工程,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數據顯示,2014上半年,河北GDP增速全國倒數第二。
相比于去年7.4%的經濟增速,今年全國的預期增速調低至7%左右,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一種擔心由此加劇,能否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改善環境質量?
陳吉寧部長在記者會上強調指出,應對今天的危機,就是要避免明天更大的危機,抓住今天的機遇,是為了明天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所以,不能回到過去粗放式發展的老路上。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李稻葵指出,環境恢復、環境治理,可以打造成一個增長點。不要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對立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認為,我們現在要發展質量效益型的經濟,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經濟。
體制機制能否理順?
有些環境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原因不在于問題有多復雜,而是在體制機制。
這其中,有地方政府治污主體責任的落實不到位,有九龍治水、都想管卻管不了的無奈,有聯防聯控、生態補償背后的行政區劃掣肘,有公眾參與機制的不夠暢通……
全國政協委員朱玉華說,要適當降低對GDP的考核力度,加大對生態環境的考核力度。
農村環保是否繼續掉隊?
印象中,相較于城市,農村的環境普遍較好。如今,這樣的印象正在被打破。
綜合來看,農村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農村污染源比例在上升;二是 “臟、亂、差”比較普遍;三是城市工業污染轉移;四是生態環境退化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遏制。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得到了很多代表委員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潼南縣田家鎮佛鎮村黨支部書記王海燕建議,國家應加大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破局—— 一靠深化改革,二靠依法治國
對于解決環境問題,代表委員們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提案議案。總結起來,一靠改革,二靠法治。
環保指標體系需要改革。
張全認為,環保工作既有倒逼作用又有引領作用。引領作用表現在“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指標會越來越多,引導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
鐘勤建指出,環境保護目標應該是一個基本要求性、民生導向型、要素全覆蓋的環境小康底線,是基本型小康指標+率先改善達標的標桿地區+污染嚴重區域的大幅度質量改善進程,要與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體現區域差異。
生態文明制度需要改革。
重慶市武隆縣委書記何平代表建議,國家層面要建立健全環境資源產權制度、生態建設補償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修復制度、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等。
生態體制機制需要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梁志敏認為,生態環境治理還迫切需要建立以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為職能的環保協調機構,改變目前多頭管理、分散管理的局面。健全環保信息公開制度和追溯問責制,讓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創造GDP者無處遁形。
在法治層面,代表委員的建議更為具體。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保局原總工程師包景嶺說,鐵腕治理,一是加強環保法治建設,二是嚴格執法,三是發動群眾,四是深化改革。
他說,要讓法律“長出牙齒”,還要嚴格執法,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同時,動員廣大群眾監督各種違法排污行為,打一場針對污染的“人民戰爭”。
陳國鷹說,環境執法監管是推進環境治理的重要手段。特別是要嚴格貫徹落實新《環境保護法》及“兩高”司法解釋,重點針對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社會穩定、長期得不到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實施嚴厲打擊。
全面小康,環境瓶頸如何破?
時間:2015-03-12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童克難 邢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