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聯網平臺,將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行業相結合是環保領域面臨的新挑戰。從目前實踐經驗來看,環境監測體系和生活垃圾回收處理領域將率先成為“環保互聯網”的發力點。
業內普遍認為,將環境要素信息與互聯網結合是中國環保領域的一大趨勢,通過互聯網實現各種環境要素的信息共享、全面整體的呈現環境要素變化情況,進而解決環境問題。為實現上述規劃,中國環保領域也已展開多項實踐。去年APEC會議前期,環保部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6省(區、市)的24個重點地市空氣質量保障方案落實情況進行了第一階段督察并取得良好成效,無人機與大數據平臺就是此次督察的主要工具。
環境監測板塊成環保互聯網最佳入口
目前各地環保部門正積極建設環境信息數據中心,通過信息化建設推動跨地域、跨部門的信息互動和資源共享。通過對霧霾、揚塵、機動車尾氣、地下水水位等多項指標的在線監測,推進區域大氣環境評估預警、飲用水源風險預估、網絡化全過程監管執法等環境管理措施。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機動車排放污染監管平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月中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六省區市正式搭建機動車排污信息共享平臺,率先在全國實現跨區域機動車排放超標處罰、機動車排放監管數據共享、新車環保一致性區域聯合抽查等,嘗試突破省區市限制,互傳違法違規車輛信息,進行跨區域的機動車超標處罰聯合執法。
監測領域互動平臺建設大趨勢下,多家環境監測企業逐步展開多元監測布局,開展大數據合作業務。其中,監測行業龍頭雪迪龍(002658.SZ)正憑借掌握的大量企業排污基礎數據,搭建綜合性環保信息化服務平臺。今年2月出資200萬元設立合資公司北京長能環境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挺進智慧環保領域。同時,公司還在去年中標大同市智慧環保信息化平臺一期項目,在項目建設領域擁有先發優勢。
聚光科技是另一家推動互聯網平臺建設的環境監測企業,公司正利用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遙感技術和專業智能模型,積極打造綠色“智慧城市”。近期與山東省章丘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推進章丘市“智慧環境”產業發展,打造全國“智慧城市”建設樣板,共建“生態文明”城市達成了合作意向。
互聯網時代的垃圾收運擁有更大空間
生活垃圾收運與處理是目前環保領域推進大數據信息化建設的另一個重要板塊。已推行垃圾分類多年的杭州市近日再有新舉措,運用互聯網手段強化垃圾監管。
杭州部分城區已開始試點實行“一戶一碼”,即每戶家庭都會收到特定的二維碼貼紙,分為“廚余”和“其他”兩種。居民在垃圾袋上需粘貼相應的二維碼貼紙,在垃圾房前通過掃描二維碼才能打開相應的垃圾房門進行垃圾投放。杭州市還計劃在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推廣智能回收平臺,真正實現垃圾減量這一目標。
桑德環境是目前生活垃圾處理中,率先展開互聯網建設的代表企業。將大力推進的環衛業務與互聯網結合是桑德環境的重要規劃。董事長文一波介紹,公司計劃未來通過植入芯片精確記錄環衛車的運行軌跡和規律,進一步優化環衛車管理體系;并通過芯片時時記錄垃圾箱內的具體垃圾數量及種類,運用后臺的相關軟件進行分析,將所有城市環衛數據聯網,形成覆蓋垃圾收運、分類、運輸、處理的綜合智慧環衛系統,借此建立再生資源回收領域的龍頭地位。
環保+互聯網:打造環保領域新藍海
時間:2015-03-25
來源: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
作者:成楊/曹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