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洋強國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海洋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海水淡化是海洋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海水淡化,對于解決當前我國沿海地區和海島淡水資源缺乏問題、優化我國水資源結構、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意義重大。
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海水淡化在核心技術突破、關鍵裝備制造、規模化應用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如: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方面薄弱;國產設備材料雖有突破,但技術性能與國外相比,仍有提升空間,關鍵設備、部件和材料等還要依賴進口;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多由國外公司設計建設等。同時,海水淡化尚未納入國家水資源配置體系和區域水資源規劃,海水淡化專項資金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也影響了我國海水淡化事業的發展。我國海水淡化事業依然任重而道遠,亟須奮起直追,依靠自主創新快速提升海水淡化科技能力,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扭轉關鍵技術“跟跑”和受制于人的局面,搶占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制高點。
海水淡化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是世界上資源性缺水嚴重的國家,平均年缺水量達400多億立方米,而淡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在時空上分布不均。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環境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為應對水荒,全國年均超采地下水100億噸,開采率達98%,遠超40%的警戒線。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和工業化步伐的加快,缺水形勢更加嚴峻,淡水資源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為緩解水資源緊缺問題,除了推行節水措施、提高利用效率、開展跨流域調水等方式,實施海水有效替代、向大海要水“喝”、大力開展海水淡化已經成為緩解我國沿海地區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科學抉擇。海水淡化作為水資源開源增量的有效、穩定替代技術,具有“不淹地、不移民、不爭水、不受氣候影響”的特點,其節約(替代)淡水和環境友好性,充分體現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根本要求。同時,海水淡化對于促進中西部苦咸水利用,保障遠洋、海島軍民補給,提高供水安全,優化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結構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我國海水淡化事業急需搶占制高點
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通過“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持續科技攻關,我國海水淡化在部分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已建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萬噸級以上示范工程,具備規模化應用和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條件。特別是近年來,在技術進步和供水需求的拉動下,海水淡化作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海洋經濟重要增長點,在技術發展、淡化水應用、產業帶動方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約90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已達到20萬噸/日,產能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長。
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海水淡化在核心技術突破、關鍵裝備制造、規模化應用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如: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方面薄弱;國產設備材料雖有突破,但技術性能與國外相比,仍有提升空間,關鍵設備、部件和材料等還要依賴進口;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多由國外公司設計建設等。同時,海水淡化尚未納入國家水資源配置體系和區域水資源規劃,海水淡化專項資金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也影響了我國海水淡化事業的發展。我國海水淡化事業依然任重而道遠,亟須奮起直追,依靠自主創新快速提升海水淡化科技能力,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扭轉關鍵技術“跟跑”和受制于人的局面,搶占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制高點。
駛上快車道 力求新突破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海水淡化事業高度重視,海水淡化工作已列入國家一系列規劃綱要及重要文件。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海洋局也相繼印發了《海水淡化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關于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海水淡化今后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我國海水淡化事業已經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簡稱淡化所)于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是我國唯一專門從事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海水凈化與水再利用、膜科學、海水利用發展戰略、海水及苦咸水利用檢測與監測、海島水資源保護與利用、防腐與水處理等公益技術、共性技術、產業化關鍵技術和發展戰略研究的國家級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是“國家海水及苦咸水利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海水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水淡化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分技術委員會”“中國膜工業協會液體分離膜產品檢驗檢測中心”以及“亞太脫鹽協會(APDA)秘書處”、“環印聯盟(IOR-ARC)海水淡化技術協調中心”的依托單位。
建所30余年來,淡化所承擔完成國家及省部級海水利用領域重大科技項目百余項,技術支撐編制完成國家首部《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和《海水利用標準發展計劃》,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30余項、國家專利近200項。已發布國標1項、行標24項,在編標準40余項。現已建成一批國家重大科技示范工程,自主設計完成的2×4500噸/日和4×3000噸/日海水淡化設備已成功出口印度尼西亞,正在開展福建古雷10萬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國家示范工程總承包項目。具備國家海洋行業工程甲級設計資質、海域使用論證資質、工程咨詢單位資質、“海洋功能區劃編制技術單位”資格。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國家計量認證,設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海洋是我們寶貴的藍色國土。要堅持陸海統籌,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大力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目標。作為海洋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水淡化工作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淡化所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十二五”收官和謀劃“十三五”的關鍵之年,更是做好《淡化所2015年~2020年總體發展規劃》開篇布局、夯實發展基礎的至關重要的一年。淡化所將以崇高的使命感,強烈的責任感,主動適應海洋事業發展的新常態,繼承和發揚“秉責允能、敏行圖新”的淡化所精神,著力提高科技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快突破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完善海水及苦咸水產品質檢體系,積極落實國家重大示范工程,推進科技創新及產業化基地建設,強化國際合作與交流,深化人才強所戰略,努力推動海水淡化事業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跨越,為建設海洋強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發展海水淡化 優化水資源結構
- 2015-03-19 來源:中國海洋報編輯:何正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