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訪問清華大學并發表演講,演講中她情真意切,用全球化的眼光關懷世紀問題的解決。她指出,“我們在本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氣候變化以及致力于構造一個可持續、宜居住的世界”。而應對這一挑戰,三項條件必不可少,分別是:合作、研究、培養能夠提出和解答大問題的學生。
在“合作”一項中,她特別提到了土人景觀的上海世博后灘公園項目,她在五年前的一次參觀,不經意間讓他難以忘懷:人工構筑的濕地,可以如此凈化河水,低維護的城市公園,可以如此溝通城市文化,景觀設計學,可以如此充當自然環境的守護者。
“我們在設計領域的合作也是卓有成效的。它塑造了美中兩國應對城市化,城鎮化和環境變化的方式。一個生態型城市(ecologically conceived city)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村莊如何才能成長為這樣一個城市?新成立的哈佛綠色建筑與城市中心(Center for Green Buildings and Cities)正在和清華的恒大研究院一起,評估中國不同類型建筑的能源消耗。這項研究對于建成更高效節能的建筑和城市,意義重大。我校和北京大學的另一項合作,則在推動更具社會和生態包容性的城市設計。哈佛設計學院和中國科研機構之間像這樣的合作關系,為城市設計、綠色建筑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創新性的構想。它們將改變我們的居住方式。舉個例子,如果你像我一樣在蘆葦密布的后灘公園散過步,就會看到,人工濕地正在凈化黃浦江的污水,而一個河岸公園溝通著新城和老城。它的設計者俞孔堅先生,一個浙江農民的兒子,在哈佛設計學院學習以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景觀設計研究生院。他說過,這個學科領域是社會正義的工具,自然環境的守護者。”
福斯特校長此行收到了高度關注。2015年3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福斯特大學校長,歡迎福斯特校長訪華,并向福斯特簡要介紹 了剛剛閉幕的“兩會”情況。他強調,“我們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將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人文交流在中美關系發展歷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已成為新時期兩國關系的重要支柱。希望雙方共同努力,促進中美人文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為中美關系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習近平指出,中國一直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中方重視同美方開展教育、科技交流合作。哈佛大學是世界知名高校,同中國教育界、科技界有著長期合作關系,取得了很好成果 。希望兩國高校增進交流,深化合作,更好服務于中美關系的發展。
3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副校長李巖松、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政府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傅軍、合作部部長夏紅衛等,在北京大學魯斯亭會見哈佛大學校長一行,商談兩校合作事宜,并陪同參觀了校園,以及位于紅四樓的哈佛-北大生態聯合實驗室(PKU-Harvard Ecological Urbanism Collaboration)。哈佛-北大聯合實驗室成立于2014年10月,旨在聯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和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KU)的師資、科研力量,共同完成生態城市主義的研究,為未來兩國及全世界范圍內的生態城市建設提供前瞻性指引和參考,并推動更多領域的生態環境事業合作。
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在清華大學的演講稿同時轟動了網絡,也引出了福斯特校長5年前參觀后灘公園的往事。2010年3月,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帶領福斯特參觀上海后灘公園,詳細講解了后灘公園如何利用黃浦江邊的廢棄工業遺址,建立了一個可以復制的水系統的生態凈化模式,同時創立了新的公園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而是讓自然做功,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樣板;后灘公園深情地回望農業和工業文明的過去,并憧憬于生態文明的未來,放聲謳歌生態之美、豐產與健康的大腳之美、蓬勃而爛漫的野草之美;生動地注解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這次參觀讓福斯特親眼目睹了生態城市主義的成果,她從那時起產生了扶持景觀設計事業的強烈愿望,并對哈佛-北大聯合實驗給予了巨大支持,呼吁哈佛、北大及更多的力量共同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