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濤做客央視《財經評論》談“水十條”(精編版) |
【編者按】4月2日,國務院正式簽發“水十條”(國發〔2015〕17號文)。本次“水十條”有哪些亮點?在當前經濟下行趨勢下,嚴格的制度,是否會讓經濟雪上加霜?如何讓企業有更多的環保動力?投入與產出如何平衡?如何保證民眾能享受到山清水美……17日,中國水網總編傅濤博士做客央視《財經評論》,就此話題暢談水十條。
主持人:水十條提出了“關、治、停、禁、調、保、責、截、曬、獎”十個關鍵字,有人看到了“量化指標”的具體化,有人看到了大眾參與被提上日程。傅濤先生曾參與了“水十條”征求意見稿草擬工作,那么您首先關注的是什么?水十條的哪些內容讓您覺得眼前一亮?
傅濤:水十條是全國人民以及環保行業期待已久的政策,國務院高度重視這個政策。水十條是新環保法自1月1日實施后,國務院發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境政策,其對行業的影響,對政府的影響,對國民經濟以及民生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我主要關注的是,水十條提出了一種新的治理機制:“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這四句話實際上反映了水十條在新政策之下的新舉措,剛才你總結的十個關鍵字都可以在這十六個字里看到。
主持人:您認為水十條是對全產業鏈的顛覆,是對系統性的升級,這跟往年是有所不同的?
傅濤:環保問題毫無疑問是國計民生的大事,政府是第一責任主體,所以在水十條中會看到35個大條款,70多個分條款,每一款后面都有各個政府部門的印記,并且明確了時間、指標、責任部門,這里省略了地方人民政府,它同樣也是責任部門,所以說實施水十條很重要的就是各級人民政府、各級部門。
同樣我們也看到第二個要點:企業施治。事實上,水十條的實施落地,有238個具體的舉措,是錯綜復雜的一件大事,是基于系統設計來完成的,不可能僅僅靠政府來完成,所以要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這些是水十條落地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評論員:在這樣一個規劃里面,可能我更關注如何觸發企業。長時間以來,我國作為一個缺水的國家,水污染非常嚴重。現在我們經常說的是空氣污染,因為在像北京這樣的城市,空氣污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人們覺得空氣污染很嚴重。但實際上從全國范圍來講,水污染更嚴重,五類水體以上的重度污染水體已經占到百分之十。所以在這個規劃里面,政府的責任一定要明確。
主持人:水十條的發布,預計可拉動GDP總量5.7萬億,這個帳是如何算的呢?
傅濤:2010年,國家把環保產業列為戰略新興產業之首,做了很長遠的規劃。今年三月,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
實際上環境產業是個老行業,本質上講,其實就是政府公共服務不自己做了,由企業來完成,從而生化出的產業。產而發展20年,有個不斷遞進的過程。總體來說,我們為政府提供設備服務、工程服務、運營服務,到現在水十條讓企業在向政府提供一個面向效果、面向質量的服務,這是服務的不斷升級,讓環境產業從幾百億積累到幾千億,甚至到未來幾萬億的跨越。
水十條對產業來說是需求層次的政策,打開需求面,讓原本涉足簡單環保領域的幾個行業,變成了現在20多個齊頭并進的行業,只有把這些都做好了,才能面向效果,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
需求打開以后就給產業的升級打開了兩個契機:
第一個方面,原來可以不僅僅做市政污水處理,其實很多的領域都可以是企業自己來完成的。
第二個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綜合能夠容納產業的不同層級,像制造業、工程業、服務業、投資業等等。產業在不斷的升級,這一趨勢會讓環保產業有較大增長,但這種增長需要一定交易結構的設計,政府自己干環保是常事,而水十條的1十六字方針中談到政府是統領,以前政府不僅僅是統領也大包大攬。現在我們發現,對于環境治理工作,無論是資金上還是能力上、效率上都不能由政府獨立完成。那么需要找同盟軍:第一個同盟軍就是專業的公司;第二個同盟軍就是廣大的公眾,公眾不僅監督、參與環保工作,也是為環保產業、環境治理進行支付的重要體系。政府的力量、產而的力量、公眾的力量,這三個力量共同形成、落實水十條。
三個力量中,最堅實、最可以依靠就是產業的力量。實際上,產業對水十條充滿期待,期待水十條不僅能拓寬我們的服務領域,也能促進產業的升級。從這個角度看,環保產業的發展隨著水十條的落地,在未來一個時期內會帶來一個比較大的增量,這個增量環保部也有測算,除此之外這也將促進傳統行業的升級。
主持人:目前的測算是多少?
傅濤:環保部的測算是5億多GDP的產值,可能涉及到的投資將達到四、五萬億的投資。在2017年之前可能有2萬億的投資。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形式,另一個形式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務采購,并不是所有的環境設施的建設都是需要政府直接投資,政府可以向專業性的公司購買一種提供質量和效果的服務,這樣可以拉動產業更大規模的升級,也可以將政府短期的壓力釋放到更長時間。同時機制的設計也能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和公眾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整個環境治理工作中來,所以環境治理對環境產業來說是一個結構性的促進和調整。
主持人:環境產業特別像服務業的一個轉型,整個外包加企業專業化的執行力,公眾應該怎么參與,全產業鏈如何結合起來?
評論員:我們在看到產業帶來機會的同時,也要考慮這筆錢怎么出,對于很多地方,可能要忍痛割愛,原來招商引資來的一些企業需要關掉,原來已經污染的水環境需要治理。這個錢怎么來?
主持人:河水污染的效果如何評定?中間的程序如何監督?大眾怎么參與,最后結果的好壞怎么評定等等很多問題,有沒有系統性的規則。
傅濤:其實國內的很多學者和企業界都做了很好的嘗試,包括最近財政部、發改委、住建部連續推出的PPP等制度包括特許經營立法、包括國務院69號文談到的環境治理第三方服務,都在為公共服務由專業公司提供,尋找相應的出路。
主持人:水十條與原來的一些環保措施的本質區別在哪里?
傅濤:水十條是面向質量和效果的、是系統統籌的,兼顧了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而以前很多的規劃都是分割的,但這種統籌還不止這些方面,對海陸的統籌、對地上地下的統籌,說明這個規劃是真的想還給百姓一個效果,并不是想在某個指標上做到突破、做個業績。所以這個計劃,我認為是真正關系民生的一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