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劉波獲首屆海綿體城市最佳倡導獎并起草《海綿城市鎮江宣言》
劉波獲首屆海綿體城市最佳倡導獎
2015年5月4日,國際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交流協會秘書長張穎夏為湖南常德劉波頒發“海綿城市最佳倡導獎”。
5月4日,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的首屆中美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交流會上,湖南省常德市江北水系綜合治理辦公室項目協調員劉波被授予“海綿城市最佳倡導獎”,以表彰他長期以來為海綿城市建設所做出的努力。
劉波是中國海綿城市倡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早在2011年3月,他就受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的邀請,起草了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四次會議第297號提案 《科學利用與管理城市水資源的對策建議》,明確提出建設海綿城市,減少城市硬化面積,修復城鄉生態。2012年5月及2013年4月,他先后2次致信全國七大流域80位城市市長,呼吁實施流域管理,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近年來,劉波在相關刊物上發表論文,提出了海綿城市頂層設計的構想。
據悉,此次交流會還發布了由劉波起草的《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鎮江宣言》。
文/常德晚報
圖/微友LIUBOO
更多劉波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論述,請點擊本屏最下方左側的“閱讀原文”,參見常德電臺交通頻道2015年4月10日微信《常德劉波:十年一夢海綿成》
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鎮江宣言
(起草人 湖南常德劉波)
在“寧要青山綠水,不要金山銀山”、“青山綠水也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觀的大背景下,國家領導人親自倡導,首批16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脫穎而出,拉開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序幕。2015年5月4日-5日,首屆中美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交流大會在美麗的長江城市鎮江召開,來自全國政府部門、工程技術界、設計院所、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倡導組織、企業以及美、英、德等國的專業人士代表500余人齊聚大會,針對國際國內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案例,分析研討,交流經驗,達成共識:
一、確立海綿城市技術(LID)在城鄉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基礎地位
海綿城市技術(LID)即低影響開發技術是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技術,在城鄉建設和開發過程中享有基礎性地位,這一技術體系遵循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讓自然做功的樸素的社會發展哲學,符合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全社會應該大力倡導和弘揚。有關管理部門應該盡快完善這一技術體系,工程設計與工程建設單位應將這一技術體系全面應用于各類工程建設領域,以修復、保護城鄉生態環境。
二、加快推進城市排水系統由灰色方案向綠色方案轉型
長期以來,主導我國排水界的快排模式理念及相關工程技術體系,嚴重脫離了我國城鄉發展的實際,過度硬化城市地表導致城市生態系統嚴重紊亂,城市內澇成為一些城市的常態,對加劇城市熱島效應強度、加快霧霾形成、擴大面源污染也有較大貢獻。而快排模式的核心就是忽視水資源的戰略價值和生態價值,其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的灰色特性也不符合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應承擔的國際責任。作為中國工程設計界的知識精英,有責任、有義務改變城市排水界的灰色現狀,應逐步利用海綿城市工程技術體系和手段,加快推進城市排水系統向綠色生態方案轉型,切實減少灰色工程存量,加大綠色生態排水系統增量,在不太長的時期內,使我國城鄉生態環境擺脫窘境,走向長期向好的局面。
三、加快實施城鄉生態修復
以治理城鄉社區內澇點、熱島效應和面源污染為突破口,規劃、建設雨水收集和利用綠色基礎設施,開發、改造社區綠色建筑及城市道路、廣場、公園、綠化帶、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盡可能恢復社區原有河道、水塘、溝渠,提高城鄉社區雨水滲透率,加快推廣郊區綠色生態農業,加快治理地下水污染。擴大海綿城市技術在城鄉生態修復中的應用,推動流域河道、交通基礎設施沿線、礦山、農業灌溉渠道、重金屬土壤等領域的生態修復。
四、盡快形成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體系
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還處于推廣和實踐示范階段,所有從事排水系統工程設計的技術人員,應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技術體系及規范,針對我國城市氣候、水文、地理、人文條件的南北差異和多樣性,潛心研究,因地制宜,勇于實踐,典型示范,適時推廣,及時總結經驗,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體系和規范,以指導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并加快高校科研機構的教材編制和人才培養。
五、催生我國生態工業的騰飛
海綿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原有的工業體系和產品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技術體系和規范的要求。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新的技術、新的材料和新的裝備將逐步進入新的工業體系,一大批生態工業產品將進入市場,催生我國生態工業的形成,也將為我國經濟的新常態注入活力。從事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各類資本屬性的企業,應抓住我國城鄉發展轉型的契機,研發出一系列的生態工業技術、材料、產品和裝備,并適時推廣運用。通過一定時期的努力,奠定我國生態工業的基礎,并實現生態工業的騰飛。
六、創新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國際合作
創新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民間組織的國際合作,走出去、請進來。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在吸收、借鑒、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綠色技術和產業的國際輸出,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共同分享中國的綠色發展成果。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任重道遠。我們深信,隨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活動的大力推進,我國城鄉生態環境將有很大的改善,美麗中國的光明前景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實現!
國際海綿城市工程實踐技術交流協會首屆中美海綿城市工程實踐技術大會秘書處
二○一五年五月五日于中國鎮江
來源/新華報業網
劉波大事記
劉波,男,1965年8月出生,漢族,籍貫,湖南常德市。
1986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文化,現任常德市政府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調員。中國海綿城市倡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
一、主要工作簡歷
1986年7月—1990年8月,常德市一中教師,武陵區教委電大進修學校專干;
1990年9月—1996年5月,常德市委宣傳部組織科干事、文明辦副主任;
1996年5月—1999年7月,常德市城管辦綜合科副科長(其中1997年9月—1999年9月,蘭州大學區域經濟研究生班學習);
1999年7月至今,任常德市環衛處宣教中心主任(其中,2002年3月-2006年3月,任湖南省環衛協會副秘書長,《湖南環衛》雜志執行主編);
2006年3月至今,任常德市政府及省建設廳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調員。
二、主要工作業績
劉波長期從事宣傳、環保工作,在資源環境領域有獨到的思維能力。曾主編出版《德山德緣》、《常德佛緣 》等系列“德文化”書籍,策劃和推動了德山乾明寺的重建工作;曾先后策劃、主辦中南六省、湖南省環衛發展論壇。
2004年9月,推動常德市政府、湖南省建設廳,聯合德國漢諾威市政府、漢諾威水協、荷蘭烏特勒支市市政府,向歐盟申請中歐環境對話項目,即《以常德市城區穿紫河為例—促進亞洲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
2005年12月,該項目獲歐盟批準,于2006年3月啟動。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籌辦和組織常德市和德國漢諾威市、荷蘭烏特勒支市第一至第三次國際研討會,4次中歐專家能力培訓活動,湖南省及常德市水資源領域官員和專家200多人次參與了項目國際交流活動,湖南成為國內第一個全面與歐盟水資源管理理念相融合的省份。
2010年7月,在上海世博會德國館日活動中,組織籌備“常德與漢諾威共同走向世界”主題活動。
2010年,促進中德合作《常德市水資源管理規劃2010-2020年》項目以及常德市江北城區水系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推動長沙市與漢諾威市在國際會展領域開展合作,推動中歐環境技術合作和交流,并向有關部門呼吁加強水資源管理,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流域管理體制。
2011年1月,劉波同志入選《湖南黨建90年》代表人物。
2011年3月,受九三學社中央邀請,參與撰寫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297號提案《科學利用與管理城市水資源的對策建議》,在全國首次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思路及系統解決方案。
2011年8月,參與由中國政府倡導組建的“亞歐水資源研究與利用中心”籌備工作,并受邀參加揭牌儀式。
2012年5月,致信全國七大流域80位城市市長,發起反城鄉硬化運動,呼吁加強流域管理及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工作,建設海綿體城市,主張開展國際合作,推動我國水資源領域理念與技術的創新。南方周末、中國教育電視臺、齊魯晚報、中國改革雜志、瞭望東方周刊、新浪網、搜狐網、新華網、西班牙加泰羅那電視臺等境內外媒體予以報道。
2012年5月,在《中國改革》雜志發表《城市如何告別內澇》調研論文。
2012年5月-9月,參與起草常德市政協“南北水系同治,加快一江兩岸協調發展”建議案,并主持常德市大江南地區(含鼎城、德山)水系綜合治理調研工作,完成調研報告。
2012年3月以來,先后受邀在北京市水務局、湖南省科技廳、水利廳等單位以及湖南農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省內高校舉辦國際水資源合作講座。
2013年以來,先后擔任長沙曙光環保公益中心、北京自然大學等公益NGO組織的水資源顧問,在北京、上海、天津、長沙等地參加國際雨洪管理會議以及海綿城市技術交流會議。
2014年8月,指導中南林業大學綠源環保協會澧水流域濕地保護調研項目。
2014年10月10日,在《中國建設報》發表評論《海綿城市更具生態魅力》。(2014年11月2日,國家住建部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1月,國家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2015年1月27日,在陜西西安西咸新區參加中國海綿城市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
2015年3月,全國性公共決策類月刊雜志《決策》發表文章:《專訪劉波:海綿城市怎么建?》
2015年2-4月,參與籌備首屆中美海綿城市工程技術交流大會(江蘇鎮江)。
2015年4月9日,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公益人物訪談,再次呼吁全國所有城市每年減少城市硬化面積百分之二,國家實施流域管理,在水資源領域率先開展行政體制改革,突破九龍治水的藩籬。
2015年5月4日,首屆中美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交流會授予劉波“海綿城市最佳倡導獎”,以表彰他長期以來為海綿城市建設所做出的努力,并發表由他起草的《海綿城市工程技術實踐鎮江宣言》。
更多相關資訊,請登陸項目網站 www.eu-changde.com或輸入“歐盟亞洲環境支持常德項目”在百度和谷歌中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