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汛期以來,多座城市又重現“逢雨必澇”的情景:小區被淹、道路積水、交通阻滯、居民受困。
自2013年4月國辦發出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以來,時隔2年多,為何“逢雨必澇”一再重復上演,甚至在局部地區還有“愈演愈烈”態勢?
逾半城市未完成規劃
這是一個令人憂心的數據: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介紹,截至目前,城市排水防澇規劃完成率僅為45.8%。
按照國辦2013年的通知要求,2014年底前,各地要在摸清現狀基礎上,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
章林偉表示,如今還有一半多的城市沒有完成規劃編制,這說明一些地方在思想上對于城市排水防澇還是重視不夠。
“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全國65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的防洪標準不達標,其中70%以上城市排澇能力水平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90%的老城區達不到國家規定標準的下限。”國家防辦副主任張家團表示,這其中既有投入不足的問題,也有思想重視不夠的原因。
“不注重城市規劃和防洪防汛,結果是花七八年搞建設,一個晚上就被大雨搞光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氣象學院院長林炳章說。
據章林偉介紹,近期主要工作就是督促各地盡快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
加強應急預警機制
城市內澇發生后,不少城市采取應急舉措。據上海水務部門介紹,目前已建立汛期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只要災害預警發布,交警、環衛、街道等相關方面都要第一時間配合。就連市民也要動起來,比如臺風來了,窗口的盆花一定要拿進屋。
今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和中國氣象局還簽署有關合作框架協議,加強城市內澇信息共享和預警信息發布,北京等8城市成為城市內澇聯合預警試點。
建“海綿城市”方能治本
然而,在官員和專家眼中,當前除了積極應對之外,還應該立足長遠加快“海綿城市”建設。
今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與財政部啟動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計劃在廣西全區試點。
一些城市已經行動起來。據合肥市排水所副所長吳世生介紹,根據“海綿城市”的需要,合肥計劃年底在杏花、逍遙津、包河三大公園建成雨水調蓄池,今后還將結合南淝河森林公園、天鵝湖水體等,規劃設置48座城市雨水調蓄設施。
章林偉說:“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管控,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徑流,最大限度減少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