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生態環境為何持續惡化
嚴重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漠化、資源枯竭、生態失衡,已經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環境惡化已經成為影響中國未來發展最嚴重的挑戰之一,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沖突事件也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文/俞可平(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 改革開放后重啟的中國現代化事業,翻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及至世界歷史的進程。改革開放36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從整體上進入夢寐以求的“小康”階段,國家也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的主要經濟和政治大國。然而,國人在享受現代化帶來的甜蜜果實的同時,也品嘗著環境惡化帶來的苦澀后果。我們的現代化成就,特別是高速的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但我們為現代化付出的沉重代價也日益不堪重負。嚴重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漠化、資源枯竭、生態失衡,已經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環境惡化已經成為影響中國未來發展最嚴重的挑戰之一,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沖突事件也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從世界范圍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某種程度的環境惡化,帶有一定的必然性,西方發達國家幾乎都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按理來說,發展中國家應當認真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避免它們環境惡化的前車之鑒。
近代中國的許多先賢們,之所以摒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應當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我們這些后繼者們忘記了先賢們當年對早期資本主義的批判,重蹈了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覆轍。其實,環境問題雖然跟宏觀政治經濟體制不無關系,但直接相關的卻是國家的決策體制和治理體制。換言之,如果決策體制和治理體制不當,社會主義條件下照樣會有窮山惡水。冉冉博士的這本《中國地方環境政治》,就是一部專門分析當代中國環境決策體制和治理體制的著作。她把論述的重點放在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著重剖析了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制度方面的執行偏差。換言之,冉冉博士試圖回答這樣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中央政府極其重視環境保護,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持續增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中共中央還把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正式列為國家需要長期推進的四大文明之一,把環境保護與計劃生育一道列為基本國策,對各級領導干部實行了最為嚴厲的“一票否決制”。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何生態環境依然在長時期中持續惡化?近年來,眾多的環境治理研究者都試圖回答這一問題。在我看來,冉冉博士的這本著作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地方政府的政策執行偏差。她從五個方面來分析這種“政策執行偏差”,即決策模式、權力結構、激勵機制、公眾參與和全球化進程。從相當程度上說,她的分析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令人信服的,這可能得益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她引入了政策執行研究的方法,力圖避免“集權—分權”方法的偏差,從而使環境問題的研究更加具體化和過程化;二是她的研究有田野調查的基礎。盡管本書更多的是宏觀的政策分析,但就我所知,冉冉博士早些年曾經做過許多生態治理方面的實地調研,這使她對中國的生態環境具有一種一般學者難得擁有的“現實感”。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本文系作者為《中國地方環境政治:政策與執行之間的距離》一書所作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