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成熱電廠的冷卻水□熱電廠蒸汽輸送給環境處理污泥□污泥燃燒發電解決二次污染難題
江南時報記者李曉靜
中水過濾設備
一個人一天的用水量是180升,也就是0.18立方米,蘇州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的污水則達32萬立方米。如此大的污水處理量讓園區探索出了在全國領先創新的循環經濟新點子。在日前江蘇省政府召開的上半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匯報會中,蘇州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與東吳熱電、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展開合作的小型循環經濟范例得到國家核查組的點贊。污水、污泥到底是如何在三家公司之間循環利用的?江南時報記者采訪了蘇州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關永年。江南時報記者李曉靜
污水到底如何由“污”變“清”
“蘇州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從源頭到龍頭到一攬子工程,富足園區278公里的供水和排水。從太湖取水到管網再到用戶家,從區內工業用水、排水到污水處理廠。”該公司總工程師關永年告訴江南時報記者。
污水是如何通過除“污”變“清”,然后排出來的?關工告訴記者,污水收集來自居民和工業污水,不同區域設置不同的泵站再輸送給污水處理廠。一般分三級處理:預處理:先通過粗細格柵、沉砂池及沉淀池,將水中大的雜物、沙粒、纖維類雜物等過濾、沉淀;生化處理:污水進入生物反應池,利用微生物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再將微生物和處理后的污水實施分離;深度處理:通過過濾、加藥沉淀類似自來水的工藝,對分離出的污水作消毒處理,形成標準為“一級A”的尾水。“一級A”的尾水標準高于景觀水,符合國家標準,排入河道時攜帶的有機污染物大大減少,對園區及下游流域的水環境質量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在蘇州工業園區清源華衍水務有限公司第一污水處理廠,污水蓄積池邊上矗立著一臺污泥壓縮機,池中未經處理的污水散發著一股惡臭。這些污水一路流入含有生物菌凈化池,隨后不斷翻滾著。“翻滾表明了生物菌在工作。有了它,這個處理廠只需三個人就行。”該公司總工程師關永年從最后一道處理池中取出了一罐污水。兩分鐘后,污泥沉積在瓶底,清澈的水映入眼簾。據了解,該污水處理廠規劃規模60萬立方米/日,目前處理能力20萬立方米/日,廠里污水處理采用A/A/O除磷脫氧工藝,排出的污水全部達到一級A標準。經過紫外線消毒的中水,可以養魚,其中一部分被送往熱電廠循環使用,污泥運至污泥干化廠干化利用。
“難題”探索出循環經濟新路
據介紹,清源華衍水務在努力提升節能減排的同時,卻面臨著一些難題:污泥越積越多怎么辦?中水需求小于中水生產能力怎么辦?記者了解到,之前園區污水廠對污泥采用小部分送到熱電廠直接焚燒、部分制作綠化用肥、部分臨時堆放、衛生填埋等臨時措施過渡,亟待采取根本性措施徹底解決污泥出路問題。
經過充分調研和醞釀,中新公用決定采用政府支持、企業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戰略合作的市場化、商業化運作模式在全省率先實施污泥干化處置工程。在園區政府的指導下,一個加大產業協同力度,探索循環經濟的新思路應運而出。
2009年4月,中新公用與法國蘇伊士環境集團(簡稱“蘇伊士環境”)共同出資成立了蘇州工業園區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中法環境”),作為園區污泥干化處置工程的實施主體。園區污泥干化處置工程項目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900噸濕污泥。由于園區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60%來自工業用戶,所產生的污泥中含有的重金屬、硫化物等物質要遠高于城市污水廠產生的污泥。通過廣泛調研,該類型的污泥不能直接填埋、或干化后農用,根據國外發達國家的類似經驗,選擇了污泥集中干化至含固率70%-90%,然后送熱電廠焚燒的工藝路線。
三廠互相“循環”再利用變廢為寶
“污水處理廠的冷卻水給熱電廠,污泥給中法環境,熱電廠將蒸汽輸送給中法環境,中法環境將污泥中80%的含水量蒸發后變成熱電廠的燃料摻到煤里進行燃燒,被干化的污泥熱質和煤相當,節省了很多資源,同時也解決了污泥的二次污染難題。”獲得國家核查組稱贊的小型循環經濟就是該公司的兩個污水處理廠和東吳熱電、中法環境技術由新公司合作的成果。關工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有兩個污水處理廠,每日污水處理量(居民污水和工業污水)在35萬噸左右。
而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濕污泥用專用封閉車輛運到中法環境工廠內污泥干化系統進料倉。其主要工藝路線是利用東吳熱電廠的蒸汽將含水率80%的濕污泥干化至含水率10%-30%的干污泥;干化后的污泥與煤摻和后送入東吳熱電廠鍋爐內焚燒,回收污泥中所含熱能;同時園區第二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和尾水將分別用作干化設備冷卻水和廠區保潔、綠化用水,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污泥干化中產生的冷凝水直接排放到鄰近的第二污水處理廠處理。
污泥經過干化焚燒,干污泥作為一種資源送至熱電廠燃料使用,剩余的灰份作為建材使用。其資源化及能量循環利用方面的主要數據如下:干化后的污泥將作為燃料與煤炭進行混合焚燒,將節約5000大卡標準煤1.21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22萬噸/年。焚燒所產生的約1萬噸/年灰,可以成為優良的建筑材料。在生產工藝中由于采用了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年節約水資源357.75萬噸。通過熱水能量回收,可節約5000大卡標準煤1780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263噸/年。
政府布局+先進技術“打通”循環
這個循環經濟到底是如何打通的?“這和園區政府的整體布局分不開,我們的污水處理廠、東吳熱電廠和中法環境都規劃在一個地方,且都屬于中新公用,再加上全國先進的技術處理路線,才能打通并做好循環經濟。”關工告訴江南時報記者。針對最難處理的污泥,園區將其全部交由中法環境有限公司焚燒干化。干化后的污泥供東吳熱電廠與煤進行混合摻燒,日產日清,最終形成了污水廠—污泥處理廠—發電廠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據介紹,項目充分發揮中新公用產業鏈優勢,整合旗下控股、參股企業各自資源,做優做強集團公用事業主業的示范性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污泥干化處置工程為江蘇省第一家污泥干化焚燒項目,為江蘇省環保示范重點工程;實現了園區污水處理所產生全部污泥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置,推進循環經濟和生態示范園區建設;該工程的實施將成為園區啟動“生態優化行動計劃”、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園區”的重要標志,充分體現園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超前意識和戰略意識。
據了解,園區已建成了高水平的污水處理廠、污泥干化廠、集中供熱制冷中心等綠色市政工程,實現市政設施資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初步走出了一條集“科技創新、經濟循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一體的生態化發展之路。
新聞鏈接>>>
循環經濟的概念是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的一種經濟形態,其基本含義是指:通過廢棄物或廢舊物資的循環再生利用來發展經濟,其目標是使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投入的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即實現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經濟發展。
蘇州工業園區首創污水“循環”經濟
來源:新華報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