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由中國十七冶集團承建的寶鋼廣東湛江鋼鐵基地2×15000噸/天熱法海水淡化工程一號機組正式運行并如期出水,標志著國內首個低溫多效(MED)蒸餾技術海水淡化項目順利投產。
該工程利用鋼廠和電廠余熱蒸汽進行海水淡化,單套日產水量1.5萬噸,設計日產水量共3萬噸。在湛江東海島地區建設海水淡化工程,是解決湛江淡水資源短缺的戰略選擇和重要措施。該工程的建成,有效增加了湛江區域的淡水資源總量,緩解了淡水資源短缺壓力,改善了水資源結構,提高了水資源安全保障,對保障湛江地區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冶承建國內首個低溫多效蒸餾技術海水淡化項目投產
上海電氣牽頭 國內首個熱法海水淡化裝置投運
( 2015年9月25日 )
昨天,寶鋼湛江鋼鐵基地海水淡化裝置投入運行。純凈的蒸餾水從直徑6.8米、總長78.5米的出水口汩汩流出,標志著由上海電氣牽頭的國內首個熱法海水淡化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工程1號機順利投運。1號機日出水量為1.5萬噸,同樣規格的2號機將于年底投運。
煉鋼工業用水量巨大,隨著技術的進步,海水淡化成為實現水資源利用的新途徑。寶鋼湛江鋼鐵基地海水淡化裝置采用低溫多效技術,利用鋼廠余熱蒸汽加熱海水,不斷蒸發冷凝,生成總溶解固體(TDS)小于5毫克/升的蒸餾水。專家解釋說,這好比是一個反復燒開水的過程,經過7次“燒開水”,淡水就源源不斷地產生了。
目前,世界上擁有先進熱法海水淡化技術的國家有韓國、意大利、法國和以色列等。上海電氣與多家外國企業競爭,憑借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牽頭承接了這一項目。
上海電氣研制海水淡化裝置之路始于1996年,當時,天津大港電廠的進口熱法海水淡化裝置要大修,但生產設備的美國企業已不存在,于是請來了上海電站輔機廠的專家。“我們打開設備一看,發現結構很像輔機廠制造的換熱器。從那以后,我們就開始收集海水淡化資料。”上海電氣專家說。
進入21世紀,中東海灣地區的海水淡化工程量猛增,我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這一“戰略性水資源”。2006年,上海電氣設立海水淡化產品研發室。
在市科委、市經委等支持下,上海電氣研發團隊與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合作,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如今,他們已申請7項專利,制定了12項企業標準,參與研制了首套國產萬噸級(1.25萬噸/天)和國內單機規模最大(2.5萬噸/天)的熱法海水淡化裝置,均已在河北黃驊電廠成功投運制水。上海電氣還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大型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系統集成與工程示范”項目,正在向5萬噸/天大型裝置進軍。
除技術研發,項目訂單也是團隊關心的問題。目前,我國建成的海水淡化裝置總產水量僅占全球海水淡化總產能的1/100,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上海電氣專家建議政府部門利用稅收政策等,提高企業投資海水淡化項目的積極性。用戶方面,除了電廠、鋼鐵廠等企業,居民飲用水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天津的一部分海水淡化蒸餾水已通過水源地混合,進入自來水管網。專家建議推廣這種模式,并研究海水淡化蒸餾水直接進入自來水管網的可行性,讓取自大海的純凈水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