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出新政,讓城市不再“雨中看海”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發布日期:2015-10-19 瀏覽次數:
94
核心提示:國務院出新政,讓城市不再“雨中看海” 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雨季一來,城里看海”,這是目前許多城市的尷尬和無奈,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和城市的有序運行。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全國至少已有超過150個城市因暴雨洪水發生了內澇。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9月2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總理專門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那么,到底什么是”海綿城市“,怎么建設”海綿城市“,有哪些關鍵環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政府新媒體為你梳理。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通過屋頂綠化、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措施,讓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夠吸收和釋放雨水,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同時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全國至少已有超過150個城市因暴雨洪水發生了內澇。這其中,既有一線城市,也有省會城市,同時還有一些相對偏遠的縣城也深受“城市內澇”的困擾。為解決“看海”難題,最持續發展的方法,就是建設“海綿城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使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實效。同時,還能有效的解決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統籌推進新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從2015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要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各地要建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儲備制度,編制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避免大拆大建。推進海綿型建筑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推行道路與廣場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減輕對市政排水系統的壓力。大力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達標建設,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澇點;實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凈化;加快建設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結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澇等要求,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和自然生態修復。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逐步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強河道系統整治,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根據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4月公布的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等16座城市入選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范圍。在10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陸克華也表示,已選擇16個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建設面積450多平方公里,在此基礎上推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按此計算,每平方公里投資約1.9億元。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