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地下管廊建設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在系統日趨完善的同時其規模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雖然初始投資較高,但從使用經驗和歷史看來,建造運營總體成本低,環保、可持續發展等優勢顯而易見。
日本
在1963 年日本制訂《共同溝法》以后,地下綜合管廊就作為道路合法的附屬物,在由公路管理者負擔部分費用的基礎上開始大量建造。至1992 年日本已經建造地下綜合管廊 310 公里。目前仍以每年 15 公里的速度增長。日本建設省的目標是在本世紀初葉在全國80 個城市的干線公路下建成約1100 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建造地下綜合管廊的費用,一部分由預約使用者負擔,另一部分由道路管理者負擔。其中,預約使用者負擔的投資額大約占全部工程費用的 60%~70%。
歐洲
1890 年,德國也開始在漢堡建造地下綜合管廊。瑞典斯德哥爾摩市有地下綜合管廊30公里,建在巖石中,直徑8 米,戰時可作為民防工程。在最近五年的時間里,在巴塞羅那、赫爾辛基、倫敦、里昂、馬德里、奧斯陸、巴黎以及瓦倫西亞等許多城市都研究并規劃了各自的地下綜合管廊網絡。巴塞羅那的地下綜合管廊網以環狀布臵為特色,馬德里則規劃了總長 100 公里的篩形網絡。
俄羅斯
俄羅斯規定在下列情況敷設綜合管溝:在擁有大量現狀或規劃地下管線的干道下面;在改建地下工程設施很發達的城市干道下面;需同時埋設給水管線、供熱管線及大量電力電纜的情況下;在沒有余地專供埋設管線,特別是鋪在剛性基礎的干道下面時;在干道同鐵路的交叉處等。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長的地下綜合管廊,除煤氣管外,各種管線均有,只是截面較小,內部通風條件也較差。
北美洲
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雖然國土遼闊,但因城市高度集中,城市公共空間用地矛盾仍十分尖銳。他們都在上個世紀逐步形成了較完善的地下共同溝系統。美國紐約市的大型供水系統,完全布臵在地下巖層的管廊中。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市,也有很發達的地下綜合管廊系統。
國外管廊融資運營模式:
地下管廊的初始投資巨大,國外對綜合管廊建設費用和運營費用的分擔有較為明確的規定。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模式:
一、歐洲國家建設費用由政府承擔, 以出租的形式提供給管線單位實現投資的部分回收。
二、日本其建設資金由道路管理者與管線單位共同承擔。
三、中國臺灣地區共同溝是由主管機關和管線單位共同出資建設的, 其中主管機關承擔1/ 3 的建設費用,管線單位承擔2/ 3, 其中各管線單位以各自所占用的空間以及傳統埋設成本為基礎,分攤建設費用。
全球綜合管廊建設概況分析
時間:2015-10-23
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