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 韓潔)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吹響了全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號角。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指導意見勾畫的未來生態型城市圖景背后,是一盤需多個政府部門、市場和民眾綜合發力的大棋。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負責人19日接受記者采訪,為如何下好這盤大棋支招。
破解“城市看海”難題有了時間表
當前為何要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住建部城建司負責人表示,這一部署正是為了解決當前飽受詬病的“城市看海”等問題。
這位負責人指出,我國城鎮化建設中出現了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等問題,特別是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下墊面過度硬化,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徑流,城市“大雨必澇、雨后即旱”,帶來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發達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通過及時調整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實施低影響開發模式、可持續排水管理、水敏感城市設計等,合理控制雨水徑流,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根據部署,目前各地正積極推進海綿城市試點,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訂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江蘇、安徽、遼寧等省還發文在全省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此次國辦印發指導意見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具體時間表,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
老城區要避免盲目全面翻挖
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是對傳統城市建設發展方式的革新,也帶來了城市新區和老城區如何協調推進的挑戰。
對此,住建部城鄉規劃中心副主任邢海峰表示,海綿城市建設一定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的城市以及城市中不同的地段如城市新區和老城區,其地質、土壤、水文等自然條件和建設現狀、拆遷難易、造價高低等社會經濟條件有很大差異,在確定海綿城市建設方案和措施時,需要從實際出發,分類對待,采取不同的措施。
他指出,城市新區應以目標為導向。城市新區、各類園區、開發區由于現狀制約條件較少,可按海綿城市建設的理想目標,制定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指標體系,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目標要求系統地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各相關專項規劃中,并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其中的剛性約束指標,建立區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
老城區改造則應以問題為導向。海綿城市建設應當從經濟承受能力、輕重緩急、資金利用效率、建設時序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綜合評估,避免不分輕重地全面開建。對老城區要避免盲目地全面翻挖,應從實際情況出發,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工作同步推進。
多方資金投入“護航”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投資規模大、周期長。指導意見提出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完善融資支持,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央財政將發揮中央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引導海綿城市建設,今年已為16個試點城市投入67億元。今后,中央財政將繼續通過現有渠道統籌安排資金予以支持,地方各級政府也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省級政府要加強海綿城市建設資金的統籌,城市政府要在中期財政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中優先安排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并納入地方政府采購范圍。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政府對海綿城市項目給予貸款貼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司負責人說,下一步會將海綿城市建設中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予以資金支持。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海綿城市建設運營企業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和項目收益票據等方式募集資金,用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國家開發銀行評審二局負責人表示,國家開發銀行將給予海綿城市建設優先的信貸支持。在海綿城市項目開發評審中,開發銀行將根據國家政策和各地情況,結合項目的行業屬性及特點,綜合運用PPP、政府購買服務、機制評審等模式,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相關融資融智服務和中長期信貸支持。
農業發展銀行客戶四部負責人也表示,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農發行可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信貸便利,將在貸款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期限最長可達30年;并積極開展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等擔保創新類貸款業務;還將開通綠色辦貸通道,提高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貸款審批效率。
來源: 重慶市銅梁區政府
建海綿城市不只為防內澇
徐琦
作家龍應臺曾說過,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來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
可事實是,只要有大雨,哪怕是一場預知的大暴雨,國內許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統總是經不住考驗。面對城市內澇,年年都說解決,年年卻也解決不了。官員也承諾了,也問責了,但再遇暴雨,內澇依舊,可見城市內澇不僅是技術性問題,更是投資管理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承諾就能迎刃而解的。也正因為如此,近些年來,人們看待這個問題漸趨冷靜,著眼長遠,海綿城市這個概念也隨之變得越來越流行。
何為海綿城市?
形象地說,就是讓城市像一塊海綿一樣呼吸,下大雨時就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以有效地防止出現城市內澇。也就是說,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水在城市中自由吐納呼吸。
海綿城市在國際上還有個學名,叫“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著手,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管控,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徑流,實現低影響城市開發建設(LID),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將城市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體”。
一個低影響、三個自然,恰恰說明,我們建設海綿城市的一大關鍵,就是要讓城市返璞歸真、道法自然,建設自然、生態、綠色的基礎設施。
其實,城市里原本有一些海綿體,如水塘、濕地、溝渠等。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原先的農田、河流、湖泊因開發建設變成了房屋、廣場和道路,雨水或無法直接下滲,或無法直接進入水系或濕地,只能從管道、箱涵進行排水,而管道和箱涵的設計標準偏低、排水能力有限,
因此在低洼處易形成城市內澇。
這些年我們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太過于強調灰色基礎設施建設,相應地淡化了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疑A設施過分注重人工化的工程,比如混凝土管道、混凝土池子等等。而綠色生態的基礎設施,就是用生態自然的,或者模仿自然的生態措施實施。其實,應該是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海綿城市建設也是為了彌補和償還近年來城市化發展的“欠賬”。多年來,我們不遺余力地把農村變成城市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地抹掉其自然特性,打造一個個水泥森林。當然,如此折騰的惡果還得自己吞下。而現在想要治好這些城市頑疾,也只能追本求源,從根子上轉變城市建設理念。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在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勾畫的未來城市圖景背后,是一盤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市場和民眾綜合發力的大棋,早已超越了解決城市內澇的范疇。海綿城市建設涉及規劃、建設、市政、園林、水務、交通、財政、發改、國土、環保等多個部門,海綿城市需要力破管理體制的障礙,如果做不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勢必事倍功半,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除了海綿城市,現代城市還有很多名片,包括園林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衛生城市、宜居城市等。比較這些城市名片的考核評價指標,就會發現生態指標的地位越來越高,海綿城市的“走紅”跟這種趨勢非常吻合。
如果建設海綿城市僅僅為解決內澇問題,那就太膚淺了。海綿城市的實質,是最大程度地恢復城市自然生態。要嚴防再以建設海綿城市為名出現新的破壞行為,要找準病癥再開方。比如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很多區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內澇,因為它處于北京的東南部,地勢低;太湖流域的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第一目標就是污染控制,保證入河徑流水質,有利于太湖的生態恢復;濟南的第一建設目標就是促進雨水滲透,進而“保泉”。
總而言之,一座真正意義的海綿城市,肯定是生態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之一。離開生態建設的海綿城市,注定捉襟見肘,也注定走不遠。
省城 太原市 打造“海綿城市”防內澇
本報訊“海綿城市”究竟是什么?10月25日,太原市規劃網對《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2014-2020)》進行公示。該規劃除對城市排水管渠、泵站等設施作了明確規定外,還要求通過源頭控制、調蓄、增加地表雨水通道等綜合措施來建設城市“海綿體”。
規劃研究范圍北至上蘭和繞城高速公路北段,西至西山邊山地區,東至東山邊山地區,南至姚村,面積為695平方公里。規劃確定期限為2014年~2020年。規劃核心是創建“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形象地說,其實就是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蓄水、釋水的城市。即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為有效提高省城現有雨水系統排水能力,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合理安排澇水出路,規劃明確表示,新建、改建項目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應小于40%;新建工程硬化面積達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項目,應配建雨水調蓄設施等等。 (趙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