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高地弄大潮
——宜興環科園:創新驅動引領環保產業大提升
2015年1月1日,新《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將自“十八大”以來掀起的全國“環保熱潮”又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產業變革”等響亮的大旗在環保的舞臺上高高飄揚著。但在旗幟的背后,真正破題的思考者和執行者,卻并不會在浪尖隨波逐流,他們醞釀的,是推動這個產業真正成形的引擎。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在其名片上,擁有兩個“唯一”:當時唯一設在縣級市的高新區,唯一以產業特色命名的高新區。作為“唯一”,勢必意味著與眾不同,也代表缺少參照先例,需要另辟蹊徑、摸著石頭過河。20多年的艱辛探索、40多年的產業積淀,讓宜興在環保行業上積蓄了無可比擬的先發優勢,如何將這種優勢延續,繼而引領中國環保產業告別幾十年的“偽產業”現狀?如何找到一條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切合園區發展規律的“真產業”新路徑?宜興環科園深入破題,真正突破了轉型困局。
“靠改革創新釋放環保產業發展潛力,讓環保資源在市場中發揮更大的配置效益。”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凝練出了改革的發力點,“我們將以集團為平臺,以聯盟為依托,以資本為紐帶,以資質為支撐,以東盟為陣地,積極實施環保‘走出去’戰略,打造一支資質齊全、實力雄厚、能征善戰的‘環保國家隊’。”
近年來,宜興環科園立足于大節能、大環保產業體系,從產業組織入手,搭建了一系列發展平臺,包括組建產業集團、推行環境醫院模式,啟動了包括未來概念水廠、環保標準化工場、環保聯合大學等12件旨在長遠的大事,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提升發展理念,凝聚發展共識,引導并推動宜興環保產業加快實現“六大轉變”:產業格局上逐步從“低小散”邁向高端化、系統化、裝備化;產業門類上由單一裝備制造向系統集成和成套化設備提升;市場拓展上由產銷型為主向產銷型和技術型同步轉型;發展業態上由環保制造業為主向環保制造和服務并舉轉變;體系構建上由單打獨斗轉向協同作戰、抱團出擊;行業結構上從單一水處理為主向氣、聲、固、土、儀和資源利用全方位拓展,涌現了許多新領域、新技術的創新型公司,成為細分領域具有技術領先優勢的“單打冠軍”。宜興環科園逐步走出了一條“構建人才高地、引領技術高地、融匯資本高地、打造產業高地”轉型升級的“四高”新路子。
構建人才高地
“環保產業不像普通制造業,它主要靠工藝與技術來支撐,環科園要想占領環保產業的制高點,必須首先占領高精尖人才的制高點。”在朱旭峰看來,就環保產業而言,一個立體全面的人才構架,必然會使環科園從單一水處理,向著聲氣固儀等方面全面發展。
在此思路下,十大國際清潔技術對接中心、六大協同創新平臺、“千人計劃”環保產業研究院……一個個分量十足的人才對接項目先后落戶宜興環科園。“目前,園區有錢易、李圭白等12位院士以及戴曉虎、戴俊彪等11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常年駐宜工作,還有54位海歸,297名‘三高人才’”……宜興環科園管委會副主任潘泉華如數家珍說出了一串數字。
截至目前,宜興環科園已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500多人、高校研究團隊100多個。其中謝乾、余建軍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戴俊彪入選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余建軍被評為江蘇省第二批“產業教授”,4人入圍第一批“陶都英才”工程——科技創業領軍人才計劃。
引領技術高地
科技和人才的結合,轉化成了巨大的推動力,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型企業迅速壯大。在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下,遠興環保成為全國最大的聲屏障生產基地,菲力環保水庫修復項目已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雙盾科技成為有色冶金和化工行業的環境綜合服務商,博大環保成為生物環保技術專家,新奇環保成為垃圾滲濾液處理專業服務商,三強環保成為“行業除臭專家”……這些企業用一個個“單打冠軍”和“拳頭產品”,為環科園在區域市場競爭中爭得了“話語權”。
宜興環科園十分重視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正如朱旭峰說的,“推動國際間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帶動宜興環保產業升級,從而推動中國環保產業升級”,“我們就是宜興地方環保企業與國際環保機構的紅娘,通過促成他們雙方的合作,達到改良宜興環保產業基因的效果。”
隨著宜興環科園國際間合作的不斷加深,世界的環保機構正將目光聚焦宜興,世界先進的環保技術與產品正在這里匯聚,世界一流環保之都的格局已然形成。目前,園區已經建立了中德、中日、中荷、中芬、中丹、中加、中韓、中新等十大國際技術對接中心,引進了約40項國際先進環保清潔技術示范項目。
菲力集團董事長邵中平對此深有感觸,他們這兩年確實嘗到了國際合作的甜頭。菲力集團作為國內曝氣機領域的著名生產廠家,與韓國ANT21公司合作引入的全塑料疊片式結構的微孔曝氣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菲力集團還與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松江土建合作,引入了日本水體修復領域已經廣泛應用近十年的WEP水環境修復技術。
融匯資本高地
資本是一個產業健康運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宜興環保企業做不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制于資本瓶頸。針對這一問題,宜興環科園以主動的姿態,整合、搭建各類資本平臺,初步建成完善了科技金融體系,設立了種子資金、風險投資基金、股權合作基金、環保產業投資引導資金等,總規模超過400億元。組織發布宜興環保產業投資價值報告,聯合華軟基金等組建大型環保投資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為兼并重組、新三板、企業上市等提供金融服務;聯合平安銀行設立超百億元環境治理工程化項目專項資金;聯合中國進出口銀行實施“中小企業提升計劃”,建立50億元的專項信貸資金,為產業培育、市場拓展提供融資支撐,培育了一批新人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四新”環保企業;國家發改委批準設立的總額2.5億元的環保創投基金落戶園區,這是國內環保領域首個創投基金,為環保優質種子項目的孵化和落地提供金融助推。
打造產業高地
這幾年,宜興環科園一直是業界的聚焦點:部委調研、地方考察、省市合作、央企并購、資本追逐。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專業咨詢機構——E20環境平臺主動合作共建環境醫院;清華大學意欲來宜設立專業研究院;北控老總胡曉勇、蘇伊士孫明華把宜興比喻為“環保圣地”。宜興環科園也成為環保部、科技部的重要支撐,承擔了水專項項目招標、水安全中心規劃編制等重大課題;成為業界重要活動的駐地,先后承辦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全國污泥大會、“水十條”沙龍全國巡回首站等活動。在國際環保交流中,宜興環科園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新水處理國際創新園、中韓大邱環保產業基地和“韓國環境分院”、中美“能源與水”科技合作計劃、中以水資源高效利用合作計劃等四個國別合作項目,明確由環科園承擔實施,中日韓環保部長圓桌會、世界水博覽會等國際性會議,宜興環科園都應邀參會并在會上作主旨發言。
當前,環保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環境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宜興環科園看準了這個發展大勢,創新性地提出了“環境醫院”,以環境醫院的模式引領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在朱旭峰看來,任何一家企業都難以提供解決所有環境問題的技術和服務,環保產業已由單個主體向多個主體參與變化,“‘環境醫院’就是將做‘醫療器材’的、做‘藥品’的、做‘醫生’的整合在一起共同為環境問題‘看病’。”
為此,一批以專業化、平臺化、標準化為目標的創新載體相繼建成。2013年,宜興環保產業集團成立,20余家當地骨干企業抱團出擊,加速跨入國內外環保市場;總面積13萬平米的宜興國際環保城,設立了產品展示交易、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等10個平臺;建立國家環保裝備檢測中心推廣環保技術標準……“單打獨斗”的過去開始向“抱團作戰”的未來轉型。
如今的宜興,有了更高的起點,更廣的視野。提到宜興,人們想到的不再是以水處理為主或是簡單的機械加工,而是高端環保產業的聚集地,是中國環保產業的中心,是與國際環保產業對接的門戶,是綠色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
展望“十三五”,中國環保產業將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期,預計國內環保市場規模將達到17萬億元。宜興環科園將搶抓環保產業市場大發展、被列入國家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承擔4個國別合作的機遇,突出“四大抓手”,抓一批央地合作項目,形成更強產業集群;抓一批“新三板”上市企業,提升環保企業核心競爭力;抓一批“走出去”骨干,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大戰略;抓一批落地重點大項目,增強園區發展推動力。未來的宜興環科園,不僅將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環保第一園”,還將成為全球環保要素的產業中樞,成為世界環保產業的重要集聚區,引領中國環保產業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