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
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
一、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的發展基礎
二、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發展的目標定位
三、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主要任務
四、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五、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保障機制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管委會
2015年1月8日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
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同意支持蘇南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精神,進一步整合創新資源,完善創新體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激發創新發展活力,促進園區轉型升級。結合我園發展實際,制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如下:
一、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的發展基礎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是199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唯一以環保產業為主題的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依托宜興40多年的環保產業發展的文化積淀和20多年的建園開發,已積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形成了獨特的發展優勢。
1、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區域規劃面積從建園時的4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212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園三區”的發展格局。核心A區主要突出“優”,實施騰籠換鳥,提升內質,做強高端承載,優化城市形象;新街B區主要突出“控”,涵養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控制項目開發,作為未來發展的預留區;高塍C區主要突出“拓”,拓展有形空間,重點布局節能環保重大項目、園中園項目,建成環保集群基地。
2、產業集群優勢突出。園區環保產業發展從1974年起步,到目前為止已孵化培育環保企業1780多家,產品涉及水、聲、氣、固、儀及配套產品六大類、200多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形成了以環保工程總承包為龍頭,以環保設備制造為重點,以原輔材料及零部件為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水處理裝備自我配套率98%,水處理行業占全國市場份額40%以上,2014年環保產業技工貿收入超過600億元,是全國環保企業最集中、產品最齊全、技術最密集、產出規模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
3、產業支撐體系完善。圍繞構建環保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規劃建設了200多萬平方米的各類功能性載體,初步構建了設計、研發、孵化、檢測、培訓、展示、交易和科技金融等產業發展的公共支撐體系。江蘇鵬鷂環境工程設計院、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哈工大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中科院宜興生態土研究院、湖北理工學院宜興工程學院、國家環保產品質量檢測監督中心、國際環保產品與技術展示中心、國際環保交易城、宜興環保電商平臺等一批科技型平臺已建成投用,為環保產業創新發展發揮了支撐與引領作用。
4、技術創新實力增強。被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其中建成國家級研發機構2家,省級63家;累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3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30件;與國內外3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每年轉化科技成果120多項;目前正在實施的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16項,其中863項目7項,國家支撐計劃項目11項,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9項,一批企業在環保技術細分領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5、國際合作加快推進。先后與德國、丹麥、芬蘭、美國、新加坡、韓國等9個國家建立了技術對接中心,目前正在實施的國際技術合作項目34項;江蘇一環、泛亞創業、凌志環保等7家企業在馬來西亞、孟加拉國等國家設立了生產基地和代表處;凌志環保、江華集團分別與美國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耶達研發中心聯合成立了創新研究院;泛亞、中昱等5家環保企業在境外成功上市。
6、部省聚焦園區發展。發改委的“宜興環保產業投資基金”、商務部與科技部的“科技興貿節能環保創新基地”、科技部的“環保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工信部的“中國環保裝備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質檢總局的“國家環保產品質量檢驗監督中心”、科技部與江蘇省政府的“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高峰推進會”等一批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大平臺落戶園區。在2013年召開的“第一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上,科技部和省政府共同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創新發展的合作計劃》,明確了共同推進創新發展的10項重點工作。
二、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發展的目標定位
緊抓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2020年實現三大目標定位:
1、打造全國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1)培育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創新型環保龍頭企業30家以上,其中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企業3-5家;(2)建成“中新(新加坡)水處理國際創新園”、“中韓(韓國)大邱環保產業基地”、“中節能(宜興)環保產業園”、“北控(大連)宜興環保裝備產業園”等環保專業園區,引進30家以上海內外知名環保企業落戶園區;(3)園區工業銷售規模突破2000億元,其中環保產業技工貿總收入達到1200億元。
2、打造全國環保技術創新高地。(1)建成江蘇省環保技術創新中心和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立水處理前瞻技術、水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化、高性能水處理新材料、水處理設備標準化、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產業戰略發展5個具有顯著特色的環保技術創新團隊;(2)建成國際環保技術轉移對接中心,與20多個國家與地區建立國際環保技術轉移對接中心,并引進5家境外知名環保技術研究機構入駐,促進國際先進環保技術轉移集聚;(3)培育自主創新與產品,重點在城鎮污水、污泥處理、工業廢水、城鎮垃圾、高效除塵、脫硫脫硝、畜禽養殖污染控制、危險廢物與化學品、資源綜合利用、環境監測和預警控制等領域形成一批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在若干技術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建成國際環保技術展示交易中心,依托建成的宜興國際環保展示中心和國家環保科技成果展示平臺的載體條件,建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環保技術展示交易中心。
3、打造全國環境服務示范基地。(1)建成環保技術示范基地,結合全區域節能環保主題化公園建設,建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節能環保技術示范工程項目20項以上,開發產業生態旅游資源;(2)建成“中宜環境醫院”,依托環保產業集群優勢、市場占有率優勢、技術創新實力優勢和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支撐優勢,以宜興環保產業集團為龍頭,以環保特色優勢企業為依托,集成與整合人才、技術、項目、資本等要素資源,構建“一站式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的“環境醫院”,對接區域性環境綜合治理市場,促進環保產業向環境服務業轉型發展;(3)建成全國最大的環保產品交易平臺。依托宜興國際環保城和“宜正電子商務平臺”等環保產品交易平臺,建成全國最大的環保產品交易平臺,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環保裝備采購目的地,到2020年實現環保產品交易額500億元以上;(4)環境服務業占環保產業比重超過30%。
到2017年、2020年科技創新發展指標見附表一。
三、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建設的主要任務
1、完善載體平臺功能,強化產業發展的支撐力
(1)推進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所建設。充分整合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的科技創新資源,按照“立足產業、創新引領”的原則,推進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所建設,構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產業技術研究體系,建成高素質產業技術特色人才集聚、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的獨立法人實體,推動水污染治理、資源化技術與裝備向“技術高端化、設備標準化、產品市場化”升級發展,引領我省水處理行業創新發展。研究所建設目前正在方案認證和資源整合,力爭2015年完成建設任務。
(2)推進國家環保產品質量檢驗監督中心建設。國家質檢總局2012年批準建設國家環保產品質量檢驗監督中心,中心主要承擔全國環保技術產品質量檢測、環保產品標準研制和環保產品標準化的推廣與應用。該項目已于2013年正式啟動建設,總投資1.7億元,目前已完成土建工程與運行管理團隊的組建,預計2015年6月份正式投運。
(3)推進宜興聯合環保大學建設。利用協同創新機制,聯合清華、浙大、南大、哈工大、同濟等高校建設“宜興環保聯合大學”。去年已投資2億元建成了3萬平方米的中宜環保人才培訓中心,今年9月份聯合湖北理工學院采用“2+2”全日制本科辦學模式,創辦了湖北理工宜興工程學院。以此基礎上,不斷創造辦學條件,力爭到2017年辦成“宜興環保聯合大學”,建成全國環保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4)推進環保技術與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投資1.3億元的國際環保展示中心已于今年10月25日正式啟用,為進一步拓展功能,將依托科技部在展示中心搭建的國家環保科技成果展示平臺的基礎條件,力爭2015年建成環保技術與產品展示、環保技術轉移和環保產品交易的綜合性平臺,成為全國環保技術與產品展示交易的集散地。
(5)推進科技金融體系建設。編制并發布環保產業投資價值報告,引導社會各類資本投向環保產業,進一步擴大宜興環保投資基金規模,扶持科技型中小環保企業加速成長;聯合進出口銀行,實施中小環保企業提升計劃,對中小型環保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實行專項信貸支持;建立股權合作投資基金,依托環保產業集團的資本優勢,優選成長型環保企業開展股權合作,促進環保企業做大做強;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聯合相關合作銀行,分別對列入孵化期、初創期和成長期的培育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所發展的科技信貸資金,按照“風險共擔”的原則實行風險補償;鼓勵科技型企業開展資本經營,遴選50家成長型科技企業列入上市培育計劃,力爭到2020年成功培育上市企業1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5家。
2、務實推進科技招商,提升產業發展的集聚力
(1)采用產學研合作方式,引進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與海內外高校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促進創新成果向園區集中。每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00項以上,其中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30項以上。
(2)放大“陶都英才”政策效應,引進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營造高層次人才創業環境,吸引高層次人才在園區創業。每年引進掌握核心技術、能組織調配產業要素的高層次創業人才50名以上,其中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5個以上。
(3)強化園區集聚功能,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大力度推進中新水處理國際創新園、中韓大邱環保產業基地、中節能宜興環保產業園、北控(大連)宜興環保裝備產業園等園中園項目建設,引進國內外30家知名環保企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落戶園區。
3、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1)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實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計劃,建成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00家以上,國家級研發機構3家以上,研發費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3%;實施專利、標準、品牌“三合一體”知識產權推進計劃,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達到500件以上,主持修制訂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50項和20項,培育國家知名品牌產品10件以上;實施科技型企業創新提升計劃,承擔并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300項以上。
(2)扶持與培育科技型領軍企業。遴選30家規模科技型企業列入科技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采取企業研發機構重點建設、知識產權重點推進、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培育、科技金融重點支持、科技項目重點傾斜、要素資源重點配置等手段,扶持培育5-8家科技型領軍企業。
(3)實施“580”創業計劃。建立覆蓋企業初創、成長、發展不同階段的孵化培育機制,實施“580”創業計劃,在進一步完善留學生創業園等國家與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功能的基礎上,推進“580”創業加速器建設,強化“創業載體、創業輔導、科技金融”等功能配套,建立健全“創業孵化、創新支撐、融資服務”的科技企業撫育體系,計劃用5年時間,引進與培育80家以上由高層次人才領銜創辦的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引領新興高科技產業加快發展。
(4)構建“環境醫院”模式。依托環保產業集群優勢、環保技術創新實力優勢和環保產業公共服務支撐優勢,以環保產業集團為龍頭,以環保特色優勢企業為依托,采用合作聯盟的組織機制,集成與整合人才、技術、項目、資本等要素資源,構建從環境診斷、方案計劃、工程總承包到運營管理“一站式”環境綜合服務的環境醫院,對接區域環境治理市場,推進環保產業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環境服務業加快發展,提升環保產業發展質態。
4、精心組織品牌活動,擴大產業發展的影響力
(1)啟動“環保精英”全球招聘計劃。計劃于2015年1月份啟動“宜興環保精英全球招聘計劃”,利用“陶都英才”的政策機制,面向全球招聘環保產業中急需的研發專業人才、投融資專業人才、國際法務專業人才、企業高級管理專業人才和企業實用型人才,既為各類人才集聚建立通道,也為擴大宜興環保產業影響力建立平臺。力爭每年面向全球引進各類環保專業人才200名以上。
(2)組織開展環保技術創新創業大賽。聯合科技部、環保部、人社部等國家有關部門,面向全國環保行業開展環保技術創新大賽。通過大賽活動的開展,征集全國最新環保技術與產品入駐宜興國際環保展示中心展示,促進環保技術創新成果向園區集聚,助推環保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3)承辦“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由江蘇省政府與科技部主辦,科技廳與無錫市政府協辦,我園承辦的“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在我市已連續舉辦了2屆,贏得了業界的廣泛參與與強烈反響。為持續豐富推進會的內容,擴大會議的影響力,組建專門機構,創新會議組織機制,切實把“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共商環保產業創新發展的合作交流平臺,引領環保產業創新發展。
四、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1、構建政產學研協同合作平臺。順應環境保護的政策導向和環保市場的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宜興環保產業的集群優勢,以宜興環保產業為龍頭,以特色優勢環保企業為依托,以科技創新平臺為支撐,整合集聚人才、技術、項目、資本等要素資源,構建“一站式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的環境醫院模式。建立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宜興環境醫院”合作聯盟和創新成果利益分配機制,集聚整合國內最優秀的環保研發人才(團隊)、最先進的環境治理技術、最優勢的環保裝備和最優良的環保企業,支撐“宜興環境醫院”運行,為區域性環境治理提供環境問題診斷、治理方案設計、環保工程實施和運營服務,為區域環境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發展方式轉型,引領環保產業發展。
2、完善環保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圍繞促進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構建環保技術研發、環境工程設計、環保科技企業孵化、環保質量檢測、環保人才培訓、環保產業展示、環保裝備交易等完整的環保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江蘇省產業研究院(宜興)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所(江蘇省環保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環保產品質量檢驗監督中心、宜興環保聯合大學、宜興國際環保技術與產品展示交易中心等18項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并建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共用機制和公共服務平臺績效考核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平臺對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引領與支撐作用。(重點建設的環保科技公共服務平臺見附表二)。
3、提升環保產業發展的載體承載功能。按照“一核”(西氿生態核)、兩軸(三氿城市發展軸、氵鬲湖—西氿、銅官山生態軸)、三區(城市商務生活區、研發生態休閑區、產業集聚發展區)的總體規劃和“環保智造城、現代服務城、低碳宜居城”的總體定位,高標準推進“環保新城”建設,完善各項功能配套,提升環保產業的承載能級。“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中新(新加坡)水處理國際創新園、中韓(韓國)大邱環保產業基地、中宜環境醫院、北大資源(宜興)環保科技社區、北控大連(宜興)環保裝備產業園、中節能(宜興)環保產業園、宜興靜脈產業園等8項國際型、龍頭型、基地型環保產業項目建設,建成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聚集區,促進環保產業做大做強,打造全國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重點建設的環保產業發展載體見附表三)。
4、加快環保產業創新國際化進程。抓住國家實施“一路一帶”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國際技術對接轉移中心的對接合作功能,在目前已與德國、芬蘭、荷蘭、韓國等8個國家建立技術對接合作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與美國、以色列、新加坡等技術對接合作,重點推進新加坡南洋理工宜興環保技術聯合研發中心、以色列耶達宜興創新研究院等國際化創新平臺建設,促進國際最新環保科技創新成果向園區轉移集聚。加快推進環科新城國際環保社區建設,重點推進中新(新加坡)水處理國際創新園、中韓(韓國)大邱環保基地等一批國際環保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落戶園區,提升園區發展的國際化水平。緊密結合中國東盟中心宜興環保技術與產業基地的建設,推動環保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采用環境醫院模式,帶動優質環保企業承接東盟國家環境治理援外工程項目,開拓環境治理的國際化市場。
5、強化科技金融合作機制。發揮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壯大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著力發展以“首投”為重點的創業投資、以“首貸”為重點的科技信貸、以“首保”為重點的科技保險,促進投、貸、保深度融合,創新支持科技型小微的科技金融模式。通過優化調整科技專項資金結構與投入方式等辦法,進一步增加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投入。采取與商業化投融資機構合作的方式,通過增加風險補償比例、提高財政資金風險容忍度,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支持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開展直接融資,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發展。
6、切實抓好中關村政策推廣落實。切實落實好國家向全國推廣的中關村“6條政策”,包括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非上市股份轉讓、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擴大稅前加計扣除范圍、股權和分紅激勵、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等相關政策等配套措施。積極推廣復制中關村先行先試“4條政策”,包括高新技術企業轉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本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獎勵,技術人員等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但最長不超過5年;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該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企業的法定合伙人可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法人合伙人從該有限合伙創業投資企業分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抵扣;技術所有權轉讓或5年以上非獨占許可使用權轉讓,在一個納稅年度內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允許高新技術企業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資本公積向個人股東轉贈股本的個人所得稅5年內分期繳納。
五、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保障機制
1、切實加強領導。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市委常委、環科園管委會主任、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組織、發改、經信、科技、環保、人社、規劃、建設、國地稅、財政、國土等部門主要領導及環科園領導班子成員組成的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環科園管委會分管領導任主任,科技發展局局長任副主任,負責示范區建設各項任務的協調推進。
2、完善促進機制。建立協同創新促進機制,成立環保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宜興環境醫院”合作聯盟,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績效考核機制,建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共享機制和運行績效管理機制,發揮公共服務平臺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健全人才引進、培育、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入股與期權激勵機制,發揮人才驅動創新的作用;創新環保產業發展組織機制,構建環境醫院模式,調整產業發展的組織方式,促進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機制,建立科技型企業創新激勵機制和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營造企業創新發展環境;完善公共財政投入管理機制,建立公共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機制,科技投入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4%;完善環保產業發展評價機制,定期發布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報告,促進環保產業持續創新發展。
3、強化責任落實。將建立工作責任機制,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與責任人,定期召開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協調推進會,健全溝通協調和工作聯動機制,更好地凝聚各部門和環科園的智慧和力量,全力推動示范區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