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網是城市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被人們譽為城市的“大動脈”,但因為在其運行當中,由于各種無法預測甚至是無法控制的因素影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管網漏損情況。據了解,目前我國654個城市平均管網漏損率超過15%,最高達到70%以上,尤其以農村愈發嚴重,總體距當前國家基本漏損考核指標12%及發達國家的6-8%還有較大的差距。
近幾年,我國水務公司在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方面逐漸重視起來,不少水務公司積極探尋防漏損的方法及途徑。紹興水務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前提,大力推進工程建設,深化科技創新,健全機制保障,管網漏損率從2000年的21%降低至目前的3.68%,連續7年控制在5%以下,每年節水量為1000萬m3,接近于一個西湖的水量,因此成為國內供水管網防漏損方面的標桿案例。
紹興水務在管網防漏損方面的成功,為我國樹立了城市供水管網防漏損方面的成功案例,總結其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從頭做起,構建控漏頂層設計
首先,紹興水務從思想上確立了管網防漏損的重要性,從理念上確立了以漏損控制為中心的工作目標,樹立科技化、系統化的管理理念。其次,將主體思想細化入規劃,比如將漏損控制工作納入企業經營發展規劃——《紹興市水務集團建設社會型責任企業五年規劃》(2012-2016年),制訂管網調度、巡檢、搶修等重點崗位工作標準手冊、崗位作業指導書等。再次,實行目標管理,明確目標,從2002年開始,力爭每年下降2-3個百分點,經過5至10年的努力,使管網漏損率控制在5%以下。同時,還成立了控漏工作小組,制訂管網漏損控制考核管理辦法及獎勵措施。
二.基礎改造,加強漏控硬件建設
紹興水務針對老舊城區推行硬件改造,從源頭上控制管網漏損,推進舊管網改造。制訂管網更新改造計劃,對使用年份較長、質量差、漏水頻繁的管線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堅持高標準,選用優質管材,DN100及以上新建管道采用鋼管、球墨鑄鐵管;DN100以下新建管道采用不銹鋼復合管,確保合適的地方用合適的管,保證供水管網的科學“健康”。同時,在管網改造過程中,紹興水務強調做好地形條件復雜工況下的管網基礎、接口處理等工作,做到高效高質的工程管理工作。
三. 技術創新,科學控漏“三步走”
要想改變管網漏損的嚴重現狀,降低漏損率,單純依靠硬件改造是遠遠不夠的?萍剂α、互聯網+思維,成為實現科學控漏的必要條件。
紹興水務在防漏損運作時首先優化完善了分區計量系統。通過精細劃分計量分區(在供水區內合理設置5個管網大區、29個小區,1095只小區總考核以及15500只樓門考核表,形成網格化分區計量格局),構建水量分析機制(實行片區瞬時、小時、日、月水量平衡分析,實現即時預警不處置),在各管網片區的關鍵節點安裝滲漏記錄儀,監控分區內主要管道漏損隱患等措施,實現科學控漏第一步。
紹興水務還深化應用管網信息系統,采取實時動態監控,科學設置在線監測點,利用SCAD系統實時監測管網運行,對管道的運行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制定并合理實施管道調度方案。
最后,通過建設智能管網系統,構建綜合運行分析決策平臺,實現對管網運行的綜合分析和智能管控。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特定區域瞬時流量、時段流量、大用戶流量進行聯動分析并結合壓差變化,對突發爆管、泄漏及時預報定位,實現科學控漏第三步。
四. 健全機制,建立有效制度保障
為了確管網防漏損工作能多方協力,共同完成,紹興水務建立激勵機制,明確責任主體,明晰管理邊界,構建全員控漏體系。形成獎罰制度,比如細化年度指標,將職工工資總額20%作為漏損獎。嚴格計量制度,比如建立類似身份證生命管理特征的表務管理制度。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要做好一座城市的管網防漏損工作,首先需要從政府、水務公司乃至普通市民的思想意識上產生內驅力,意識到城市供水管網防漏損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要加快建設管網節水工程;其次,要在管網防漏工作中摸清“家底”,對老舊城區的管網進行普查,不盲目改建,也不放任不管,做好數據動態更新;再次,要重視科技化的精細管理。以紹興水務為例,通過分區計量和精細管理,使漏損率、產銷差率從2000年的21.05%、21.57%分別降至目前的5%以內;停水次數由25次/年下降至3-4次/年;漏損水量減少近1000萬m3/年。要運用科學管理和大數據分析,利用智慧水務提升防漏損工作效率。最后,一定要重視隊伍建設,加強檢漏隊伍,強化搶修隊伍。
古人云,成功之路中要有“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要素。在一座城市的“地下保衛戰”中,如果我們能做到“智慧創新人和”,相信我們的地下管網將會為我們節約出更多的寶貴的水資源。
紹興水務管網漏損控制案例啟示:如何打贏一座城市的“地下保衛戰”
時間:2015-10-30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