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歐洲發展一體化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15中歐智慧城市峰會”昨天在上海舉行。會上透露,作為國家"十三五"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工程,"城市綜合管廊"項目 將在全國各大城市進行推廣。目前,上海已啟動規劃,浦東新區將先行先試,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管線 共同溝系統,減少路面"拉鏈工程"。
人民網北京11月5日電 (賈興鵬)在 “互聯網+”的浪潮中,大型央企、國有企業如何借助互聯網轉型升級?年均投資萬億級的城市綜合管廊如何建設?中冶集團信息化管理部負責人果剛提出,引入“互聯網+創新主體”思考模式,站在“智慧城市”高度,借助“互聯網+”,從運營維度,創新城市綜合管廊設計、建設和運營,助力城市綜合管廊建設企業向“城市綜合管廊運營服務商”轉型升級。讓城市居民、政府和企業多方共贏,給地方政府和企業帶來持續性的收益。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那么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如果引入“互聯網+創新主體”思考模式,就無須考慮“+”在前還是在后了。互聯網+創新主體”,意味著只有“創新主體”有創新改變的意愿、動力和能力,才需要“互聯網+”這一生產要素。創新主體的智慧和素質,決定了其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成效。通過“互聯網+創新主體”,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并助力企業向更高層次轉型發展。
針對長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礎設施落后的突出問題,今年7月29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城市綜合管廊建設。
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企業集團,中冶集團憑借強大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運營等全產業鏈專業服務能力,在珠海橫琴島建成了中國迄今為止最長、最先進的現代化城市綜合管廊,在投融資、設計、施工、科技研發、風險控制等方面積累了專業、豐富的經驗,并作為住建部典型向全國推廣。
城市綜合管廊又稱共同溝,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是城市的地下“神經網絡”。它的智慧化管理和運營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但在城市綜合管廊市場中,傳統企業還停留在用傳統思維進行設計、建設和維護,進行市場競爭。對此,果剛表示,“設計、建設是一次性的,運營服務是長期性的。”
在如何規劃建設城市綜合管廊方面,果剛提出,政府應設置專職監管部門,負責核發城市綜合管廊“運營許可證”,給予相關企業城市綜合管廊運營服務權;明晰產權和收益,建議城市綜合管廊產權歸地方政府所有,企業負責運營和服務,地方政府參與運營收益分成;政府主導建立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的投融資平臺和相關運作機制;政府制定、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通過城市綜合管廊的創新運營,助力傳統建設企業轉型為城市綜合管廊運營服務商,才能為地方政府財政和企業帶來持續性運營收入,形成城市居民、政府和企業的多方共贏,” 果剛說。
如何將“互聯網+”與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有效結合?果剛分別從創新設計、創新建設和創新運營等三個方面給出了建議。
首先,是創新設計。當從運營服務維度考慮城市綜合管廊設計時,所有資源都會以“百年大計”為目標進行統籌規劃。運營企業需要統籌兼顧客戶的各類專業需求:需滿足電力、燃氣、熱力、通信、廣播電視等客戶對專業管線的技術要求、維護要求及發展規劃;需滿足通風、排水、抗震防災、人防等公共安全要求。這些都需要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和客戶進行共同探討和規劃,以便滿足各類管線獨立運行維護和安全管理需要,確保城市綜合管廊安全運行。
在城市綜合管廊基礎設施常規設計基礎上,考慮加入收費標準、收益結算方式等運營服務要素。收費標準取決于運營服務模式設計,比如,管線入廊費可以按照各管線直埋成本為基數測算,一次性收取;日常運行維護費除按各專業管線占用截面面積和管線區域收取固定月租費外,還可以根據客戶需要,考慮按時間、流量、基礎巡檢所用人工工時、突發故障搶修等“使用多少收多少”的靈活計費方式收取費用;需要考慮和政府、各投資方結算方式和比例等。所以在城市綜合管廊節點設計中,就要把這些運營服務要素加進來,如:出入人員、設備的身份安全識別,計費數據、節點維護數據的采集等,以及要能方便維護人員和設備出入,通風,排水,消防,報警等便于日后維護的節點結構設計等。
其次,是創新建設。要結合傳統的城市基礎設施建造能力,逐步細化和落實創新設計,高質量、高標準的開展創新建設。
根據城市綜合管廊整體規劃設計,施工質量和設備質量會按“百年大計”標準建設。運營企業會把科技研發的創新放在首要位置,積極引進、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和新設備、新工藝,并自發開展自主創新,滿足工程質量要求;根據運營服務規劃設計,面向運營服務所需要的業務流程規范、技術維護流程規范、收費標準、服務標準等規章制度需要在建設階段同步商討制定。同時 “互聯網+”可以運用在城市綜合管廊建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實現建設施工各生產環節的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協同建設和無縫銜接。創新建設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索“城市綜合管廊智能建設”之路的過程。
第三,是創新運營。通過創新設計和創新建設,逐步形成一個基于“互聯網+”為支撐的城市綜合管廊運營服務平臺。這個平臺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個是城市綜合管廊基礎設施(共同溝);一個可視化的運營指揮調度信息系統;一個是專業化的運營服務團隊。通過平臺的不斷優化和升級,使企業逐步成為一個真正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城市綜合管廊運營商”,一個具有創新運營能力的大型國有運營服務企業。
企業通過城市綜合管廊運營服務,能夠獲得長期的運營收益,就能更好地服務客戶和社會;同時,通過城市綜合管廊運營服務給地方財政帶來可持續性收益,推動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向城市智慧運營服務的轉型;形成政府、企業、客戶、城市居民等相關利益主體的的多方共贏。“互聯網+城市綜合管廊”的創新運營將進一步引領城市的智慧化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