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PPP 項目DBFO 模式示意圖
到2049 年,費城應用合流制污水溢流(CSO)控制措施帶來的成本節約(2009 年美元價值,百萬美元)
到2049 年,費城應用合流制污水溢流(CSO)控制措施的優點
中國園林網11月5日消息:海綿城市的建設投資量巨大,住建部部長陳政高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元到1.5億元。一個城市的相關投資至少為幾十至幾百億元,根據已發布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的試點城市信息,2015 到 2017 年每個城市的規劃投資平均規模約為80億,據此估算我國目前330個地級行政區未來五年內投資總額約3萬億元。
海綿城市是高經濟性的解決方案
根據理論研究,海綿城市可以帶來一系列雨水利用方面的收益,包括滲濾補充地下水、過濾和清潔徑流、減少徑流而減少給城市排水管網帶來的壓力因此而節省的維護費用、以及因為減少對城市防洪設施的改造費用、物業升值等,一般是可以帶來高于成本的運營收益的。根據研究計算,建設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綜合經濟收益在33 元/立方米,具體說來:
補充地下水所帶來的收益非常明顯,根據美國森林協會研究,“ 每立方英尺的雨水收集將帶來2 美元的長期經濟效益(包括長期生態效益)”,在我國雨水收益以徑流減少量和城市水價或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單位投資額來計算。
海綿城市雨水系統可截留過濾徑流,極大的緩解徑流污染,根據全球通用“ 環境投入產出比1:1-1.5”計算出因為消除污染而減少的社會損失所折算成的經濟效益。
根據研究,因為減少徑流而因此減少對市政管網的排放壓力從而節約的維護費用,可按照每立方米排水的管網運行費用0.08元得到。
此外,減少的雨水排放量可有效減少對于城市防洪設施改造而投資,如減少關于河道整治、拓寬等費用。
歐美等國家的案例研究表明海綿城市建設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水資源、節省建設及后期維護成本,還能降低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的排放,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等。
如美國費城的成功案例的分析研究顯示,在40年的時間里,采用綠色基礎設施的混合下水道溢流系統比其采用傳統基礎設施多節省燃料用量64 萬加侖,約 3100萬美元。在空氣污染方面,其能夠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排放共100 萬公噸,相比之下,傳統方式則會增加排放量共 670萬公噸。因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及維修效率較高,時間較短,因其導致的行駛車輛延誤時間(即塞車時間)比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約少45 萬小時,能夠多避免因此產生的時間成本780萬美元。
(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海綿城市建設與河道治理并進
第十屆中國水博會在珠海會展中心舉行,展出供水管道,直徑達到2 .6米。
今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水十條”,為我國水生態文明建設制定了一幅清晰的路線圖,“海綿城市”的概念被公眾所知。昨日,“第十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新技術設備博覽會”(下稱第十屆水博會)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隆重召開,大會主題為“貫徹水十條,修復水生態,推進水文明”,多個分論壇圍繞海綿城市建設展開。市長江凌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珠海在水生態的修復、水文化的營造方面做了探索,有一些體會和經驗,但更多的還是困惑,希望向與會專家、企業家請教。他還盛邀中國水博會永久落戶珠海。
留住水
為何在珠海開?
珠海“水理念”引來水博會
“珠海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總量約為17.57億m 3,多年平均入境水資源量為1412.11億m3.2014年,珠海水環境質量達標率100%,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90㎡,城市污水處理率90 .1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開幕式主題論壇上,珠海市副市長潘明首先介紹了珠海的“水成績”。
珠海著力構建穩固可靠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建立了“江水為主、庫水為輔、江庫連通、庫庫連通、科學管理、統一調度”的珠澳一體化原水系統;加快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開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投資市場,建成污水處理廠16座,農村污水處理2014年底覆蓋了全市超過一半的行政村居;前山河流域環境綜合提升工程更是作為唯一的“三個一把手”(市委書記、市長、市人大主任)工程全力推進。珠海在水生態修復、水管理提升和水文化弘揚方面也有著可圈可點的成績。
水博會籌備辦公室方面曾表示,第十屆水博會之所以在珠海召開,與珠海近幾年對“生態宜居”的大力推動有關。
首先,珠海提出“國際宜居城市”的發展理念,與水博會的主題很契合。其次,橫琴新區地下綜合管廊已經成為全國的樣板工程。“此外,珠海水務集團和市政林業局在管理方面的經驗屬國內領先,得到住建部和供水排水協會的肯定。”今年2月,市領導與住建部領導會面,發出邀請,于是主辦方確定在珠海召開本屆水博會。
珠海在做什么?
正在準備申報第二批試點
盡管珠海的水環境總體不錯,但內澇黑點、河道黑臭、咸潮酸雨頻發、季節性缺水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城市的發展。
2013年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住建部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通知,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今年4月,第一批16個試點名單公布。這些城市將獲得中央財政補貼10多億元用于海綿城市建設。
市市政和林業局人士透露,珠海正積極準備申報第二批試點,已出臺《珠海市建設海綿城市三年行動計劃》,總規、專項規劃、管理辦法、技術標準的制訂也在推進中,示范項目很快啟動。
專家解疑
1
黑臭河道如何治理?
海綿城市與河道治理相結合
“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給黑臭河道治理帶來機遇。”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發表了演講,題為“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協同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提出,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要達到目標要求。2015年起,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他提出了8條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并列舉成功案例,分別是對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的截污納管、引水釋污、人工增氧、生物膜凈化、恢復自然河道、生態浮床、穩定塘和水下生態修復。
市市政和林業局人士表示,這些方法不僅適用于珠海的實際情況,也值得各個城市好好借鑒。
2
現在建海綿城市來得及嗎?
“海綿城市”是因地制宜的系統工程
現在很多中國城市由于缺乏總體規劃,已經在污染治理、城市建設上犯了一些“錯誤”。現在提出建設海綿城市,還來得及嗎?就此,南都記者采訪了兩位專家。
“不是說所有的地方都要做下沉式綠道,如果一個小社區施展不開,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解決雨水收集的問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專業研究院院長張全認為,建設海綿城市一定要深入研究具體城市的降水、土壤污染程度、地下水等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規劃、循序漸進地開展,“反對大拆大建,要一點一滴從細節去做。”
國際水協會(IW A)前主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教授DavidGarm an接受訪問時談到,中國發展海綿城市并不遲。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政府和私人的合作,需要長期投入,但不可能僅依靠政府的力量。
欄目
直擊“城市海綿體”
與研討會同期舉行的新技術設備博覽會有200多個企業參展,覆蓋水行業全產業鏈,是歷屆博覽會中規模最大的,最直觀的莫過于江西一家企業帶來的“生態陶瓷透水磚”。鋪設幾塊透水磚,小水泵抽水往磚上澆,就能看到水穿過磚頭流入下方的收集箱,如果把水龍頭移開,之前被淋水的磚塊表面,5秒之內就看不到積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透水磚是用廢舊陶瓷經高溫燒制而成,利用材質間的蜂窩狀多孔結構,每小時每平方米透水1.116噸,高于國家透水標準。有不受風化、抗壓特點,可用于車行道路。
采寫:南都記者李瑾 攝影:南都記者吳進
海綿城市建設與河道治理協同推進(圖)
![]() |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指出,城市河道黑臭包括生活污水排放、工業污水排放、垃圾傾倒等原因,成因復雜,治理難度大。有些城市河道經過反復治理,但效果不佳,主因是原有治水方式錯誤、沒有對主要污染源截污納管等方面。
黑臭河道治理困難重重,但海綿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在仇保興看來,各地可以根據《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黑臭河道治理與海綿城市建設協同進行,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讓城市的河道恢復綠色生態。仇保興還強調,河道污染治理與海綿城市建設結合系統龐大、影響因素多,必須采用“河長制”和“智慧水務”建設來“軟硬結合”,助推黑臭河道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