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口管控是城區河道治理的難點。我們自主研發了一套排污口原位生態處理系統,借助防污鏈、菌體投放等手段的綜合應用,可以實現排入污水化學需氧量下降60%以上。”最近,寧波恒潔水處理工程有限公司中標的江東區11條內河綜合養護項目通過城管部門設備驗收,正式投入運行。
這是寧波城管部門自試行以政府采購服務推進河道養護工作以來,為城區內河找到的又一位得力“管家”。2013年,寧波在全國率先采用“政府招標、企業維護、第三方監管”的PPP運作模式。兩年來,交由民營環保企業養護的第一批38條河道平均綜合污染指數(CPI)下降20%以上,單位面積水域維護成本節省近兩成。而隨著恒潔等企業通過驗收,第二批60余條河道陸續進入常態化養護周期。截至目前,寧波城區已有40%的內河水域交給中標企業養護。
按協議要求,前期所有資金、設備都由治水企業帶資墊付,政府制定服務價格和標準,并引入第三方水質監測機構,根據考核結果分期支付維護費用。這樣一來,不僅政府職能實現了轉變,經濟成本也從集中性、一次性投入變為分階段、依成效支付,財政壓力大大減輕。據估算,第一批水質養護工程最后平均中標價為每年每平方米28.5元,比政府自己投資養護下降至少7元,以總計82萬平方米維護面積計算,則每年可節約經費570余萬元。
嚴格考核制度“倒逼”下,水質管理長效機制開始形成。合同一簽三年,考核每個月一次,如果有一次不達標,都會扣錢。為保持穩定水質,企業紛紛根據外圍條件變化及時調整技術措施,水質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第三方監測機構每個月取樣一次,我們自我加壓,每周都要取水化驗,遇到水質變化敏感時期還要隔天取樣。”首批養護企業、負責海曙區北斗河養護的南京金禾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崔杰說。
水質變好的同時,環保企業也獲得發展的良機。面對競爭,企業不但在管理方面不斷規范,技術創新上也是不遺余力。應標企業不斷增加,復合酶有益菌修復技術、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微納米氣泡治污技術……寧波正成為前沿生態治水技術的“集散地”。(記者 謝曄 翁云騫 通訊員 顧夢婕)
政府招標 第三方監管 寧波引入PPP模式治理內河
- 時間: 2015-11-18 星期三
- 來源: 浙江日報
- 編輯: 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