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可以說是中國“PPP”模式發展的元年。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多部位和相關部門出臺多份政策文件旨在推動發展“PPP”模式,并不斷重申發展“PPP”模式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PPP”模式在2015年得到了大規模應用。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年,根據財政部此前的預估到2020年我國的基建投資規模將高達42萬億元。可以預想這么龐大的投資規模,“PPP”模式將會充當重要的角色。環保產業,作為公共服務和產品的重要領域,在“十三五”期間,必然離不開“PPP”的身影。
“PPP”模式的大規模推廣,不僅使得行業整體的營收規模迅速做大,對產業環境的變革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一方面行業的整體市場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行業的競爭環境也逐漸從以往單純的“產品、技術”的競爭狀態逐漸轉向“技術產品、商業模式、運營管理、資金實力”等全方位的競爭。這將有利于產業內的優勢企業不斷拔高壁壘,持續做大做強。
“十三五”期間,在大氣、水、土壤三大防治戰役,以及“PPP”模式的推動下,國內環保產業將迎來17萬億的投資盛宴,這將推動環保產業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為金融市場帶來大量的“低風險、高收益”的可投資的項目資產。
除了能為環保企業增加新的融資方式,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資產證券化的方式還能在直接提升相關PPP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這在低利率時代的背景下,其意義將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