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十三五”環境保護大政方針的環保“十三五”規劃,目前進展如何?都有哪些具體內容?21日,在環境保護部舉辦的2016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解讀會上,參與起草的專家進行了詳細介紹。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告訴記者,環保“十三五”規劃的全稱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目前,這一規劃已經形成了初稿,并經2016年度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討論,下階段還要進行多輪次對接、專家咨詢論證等。
吳舜澤介紹,目前我國多階段、多領域、多類型環境問題長期累積疊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接近或超過承載能力的狀況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環境質量差、區域分化、隱患多、風險高,與社會公眾需求和期待差距較大,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瓶頸和短板。
他說,未來,我國面臨一系列艱巨挑戰,但適應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體制機制正在建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創新驅動的技術紅利等三大“紅利”逐步釋放,同時,污染物新增排放壓力高位舒緩,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逐步形成。
“我們認為,‘十三五’期間,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是充滿希望、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既是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窗口期、轉折期,也是攻堅期。”吳舜澤說,環保“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是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太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強化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聯動協同,堅持綠色發展、標本兼治,堅持質量核心、系統施治,堅持空間管控、分類防治,堅持改革創新、強化法治,堅持履職盡責、社會共治,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吳舜澤說,與以往的五年環境保護規劃相比,環保“十三五”規劃從規劃邊界至承載的內容應有一個變化和調整。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作為國務院印發實施的重點專項規劃,在編制研究階段,必須按照“圍繞綠色發展,編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做好頂層設計,發揮帶動作用,與《綱要》同時編制、同年審批、同步設施,側重發揮政府作用,作為《規劃綱要》實施的重要抓手。
他介紹,環保“十三五”規劃核心在于要充分反映綠色發展的要求,處理好治標與治本的關系,全過程促進綠色發展,厚植綠色發展動力,加快構建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基于此,《規劃》著力強化環境宏觀政策調控,堅持預防優先,突出前端引導,將環境預防體系做成“硬措施”,將生態環境保護從末端治理向前端延伸,加強前端能源、資源消耗協同控制,著力推動構建節約環保的國民經濟體系,以綠色消費倒逼綠色生產革命,做大綠色發展的“環境紅利”,解決環保工作長期以來被動、滯后的問題;
此外,環保“十三五”規劃強調綠色富國、綠色產業、綠色惠民,突出環境空間分級管控,把握底線要求,提出紅線要求,明確上限要求,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發展必綠色與綠色即發展兩個層面設計部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
在“十三五”生態環境治理制度改革方面,環保“十三五”規劃提出以環保督察巡視、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離任審計、損害責任追究等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環境責任,以排污許可、環境司法、損害賠償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市場體系,強化綠色金融等市場激勵機制,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
環保“十三五”規劃還力圖通過改革,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落實生態環保“黨政同責”;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等。
吳舜澤介紹,環保“十三五”規劃提出樹立環境質量核心并做實環境質量管理制度。銜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計劃,通過深化環境質量管理將三個十條落實為“十三五”期間的“施工圖”,實施環境質量改善的清單式管理,實施差異化、清單式管理,分區域、分流域、分階段落實。
在大氣方面突出分區域、分階段,“十三五”期間,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SO2、C0全部達標;N02與03濃度保持穩定力求改善;PM2.5、PM1O超標30%以內的城市要努力實現達標,PM2.5、PM1O超標嚴重的城市在“十三五”期間要實現濃度明顯下降,力爭用三個五年左右時間推進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依次達標。水方面突出分流域治理,針對七大流分別提出針對性目標和措施,對355個控制單元提出改善要求。土壤方面突出分級分類防治,針對京津冀、東北、珠三角、長株潭和西南五個片區提出指導性要求。
“以大氣、水、土壤為重點,環保‘十三五’規劃首次試圖將土壤、風險、生態指標納入,力爭實現水體全覆蓋,大幅度增加區域性、行業性指標。”吳舜澤介紹,“十三五”環保總體目標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增強,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
此外,環保‘十三五’規劃還提出,實施環境質量改善清單式管理、精細化管理,將質量目標改善進程落實于338個地市、1800個左右的控制單元和斷面,并輔以信息公開,讓老百姓實質性參與環境質量改善進程。
吳舜澤表示,環保‘十三五’規劃強調任務要“硬”要“實”,除工程外,指標也強調“五可”(可監測、可分解、可統計、可評估、可考核);質量改善要求清單式落地,各地區都可以對號入座;任務分省市、分年份。生態保護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為平臺,統籌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國土綠化、生態治理與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與建設,擴大生態空間,增加生態流量,提高承載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
十三五環保布局撬動多大投資 主攻點仍是氣水土
來源:網站轉載

“十三五”環保規劃目前正抓緊編制。
9項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項目近日分別由多家社會研究機構認領。
與此前不同,“十三五”環保面臨著變動因素更多、更為復雜、要求更高的形勢。
“十三五”環保該如何布局?近日發生的山東臨沂治污爭議又會給“十三五”環境治理帶來哪些啟示?
需回答兩個重大命題
環保“十三五”規劃會關注哪些重點問題?
“未來10年是環境與經濟的‘兩難’期,但也是環保大有作為期。”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說,我國大規模污染治理從“九五”淮河治污和“兩控區”二氧化硫治理開始,歷經多年持續治污,未來再經過10年的統籌部署、積極應對、有所作為,應能取得明顯成效。
環保部規劃財務司、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一份“十三五”規劃重點問題研究公開選聘承擔單位指南介紹,眼下,亟待搞清楚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的“增速紅利效應”與“增長壓力效應”。
比如,增速調整、轉型升級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演化與國別比較,通過國內外案例和實證分析,找出環保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特征及經驗;開展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情景模擬分析。
再比如,需要弄清楚互聯網時代公眾環境意識對環保推進的影響和變化趨勢,群眾直觀感受與環保目標任務的系統性、協調性;需要弄清楚控能控煤方式下治污減排責任的重點區域在哪里。
在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看來,“十三五”環保的布局,必須同時回答兩個重大命題:一是如何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環境質量的需求;二是如何以有限的環境承載力支撐更高、更大的經濟發展。
夏光解釋說,過去,環保主要集中在回答第一個命題,而對如何以有限的環境承載力支撐更大更多的經濟發展,未予充分關注和行動。
主攻點仍是“氣水土”
空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是“十三五”期間環保的主攻點。那么,這三個領域現狀到底如何?
公開資料顯示,全國90%的城市空氣質量不能達標,有近6億人口生活在有害健康的空氣中(2011年數據);全國十大流域劣V類水質占9%,25%以上的湖庫出現富營養化(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目前全國超過50%的地下水已經污染;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與“七五”全國土壤環境總體清潔的調查結果相比,40年來我國土壤環境呈現急劇惡化的趨勢。全國大約有60萬~100萬個污染場地(2014年發布的調查公報)。
2005~2014年期間,環境保護部直接處置的環境污染事件共1078起,其中重特大事件83起。
與此同時,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也呈上升趨勢。僅“十一五”期間,環境治理投資總額就由2006年的256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7612億元,增幅近3倍。步入“十二五”,環境治理投資總額又有了大幅度增加,截至2013年,投資總額已達9516億元,與2006年相比,增幅達到3.7倍。
王金南所做的“十三五”環境預測研究結果顯示,如果繼續沿用過去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如果不能有效調整經濟結構和改變增長方式,我國未來10年可能會面臨較大規模的公共健康危機,較大區域和跨區域灰霾和水污染常態化、土壤污染危機等。
關注“臨沂樣本”
加大治理力度,多大的力度算合適?
連日來,污染治理的“臨沂樣本”引起社會廣泛熱議。
今年2月25日,環保部對山東省臨沂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公開約談。環保部華東環境保護督查中心主任高振寧介紹,在2015年1~2月對臨沂市開展的專項督查行動中,督查的15家企業中有13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其中焦化、鋼鐵行業尤為突出。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企業數量多、分布廣,導致臨沂市環境空氣質量整體較差,區域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
重壓之下,山東臨沂市猛藥治理大氣污染。全市57家重點企業被停產治理,412家企業被限期治理。從治理效果上看,1~5月,臨沂PM2.5下降了24.3%,PM10下降了17.3%,二氧化硫下降了36.1%,二氧化氮下降了14.8%,效果明顯。
但此舉很快引起了反彈。山東省臨沂市某鋼廠高管稱“企業員工有8000多人失業了,4座鍋爐,直接損失至少要過億,政府還把銀行的賬戶封掉了,企業的信用沒有了”。有報道稱,臨沂治污致6萬人失業。
連日來,有關臨沂治污是否過頭的爭論刷爆了各環保微信群。
“臨沂的案例非常有代表性。”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說,這些年來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個悖論,是要環保還是要發展?發展與環保似乎總在沖突,不可協調。
“真的如此嗎?”駱建華分析稱,核心的問題不是環保和發展要誰的問題,而是快與慢的問題。發展不能搞得太快,要順乎經濟規律,該慢的時候就要慢下來;同樣,環保也不宜走得太快,搞所謂的休克療法,不可持續。
王金南也認為,“關于臨沂的討論很有價值。還清舊賬不欠新賬從‘十五’就開始了。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還清呢?而且像臨沂都屬于老賬新賬一起堆的情況了。”
有專家建議,對以前違反中央決策和部署造成嚴重經濟和環境后果的地方黨政主要領導進行追責。
7月1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明確,“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
夏光認為,借鑒“臨沂樣本”,“十三五”中國的環境保護要“保持強勢”,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重點監督地方政府履行職責;發動群眾監督企業。關停企業不手軟,以此倒逼經濟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