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中集團2015中國投資年會“清潔能源行業專場”中,維思資本創始及管理合伙人王剛、金風投控總經理肖治平、誠鼎基金董事總經理胡雄、力合清源合伙人郝清、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針以多年的經驗對環保產業的投資潛力闡述了各自的看法。
維思資本創始及管理合伙人王剛:
環保產業需要技術產業化,需要資本支持
環保產業有兩種投資模式,第一種是生產銷售獲取利潤的模式,諸如生產材料、零部件、儲能設備等產品賣給下游的客戶。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可以很快地獲取收益,幾年后就可以去IPO。第二種是投資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場、太陽能發電廠等服務性設施,根據處理能力,獲取服務費用。這種模式初期投入大,年回報率在8%~10%之間,屬于長期性獲取收入模式。以上兩種模式投資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式來投資。
我從事環保產業的投資已經十多年了,我認為環保產業的確是很難投資的一個產業,與TMT產業或醫療產業不同,環保產業既可以說是剛性需求,也可以說是非剛性需求。因此,從事環保產業的人應關注兩個方面問題。首先,環保產業技術還未實現產業化。比如十年前,中國開始研究薄膜電池的技術,但到現在為止,這個技術還沒有產業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產生到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并不那么容易,需要考慮技術的獲取成本和使用上的難易程度等許多問題。其次,節能環保產業還缺乏資本支持。尤其是重資產的節能環保產業,對現金流的需求非常高,如果環保企業的應收賬款很高,投資者就要小心介入。而做環保產品的企業有很強的周期性,與不同產業的政策和產業的發展周期有關系,投資人應該注意這點。對于未來環保行業投資,我認為,水處理或者運營性公司的平臺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標的。
金風投控總經理肖治平:
解決環保企業融資難,政府仍需扮演重要角色
環保行業因其行業特性,導致參與者在整個行業的所有鏈條上都面臨著巨大的融資困難,而投資人給環保企業投入的往往只是股權類的權益性資金、企業要發展和運營還需要很多流動性資金的支持,但這就阻擋了很多資本的進入,即使有資本金愿意投入,企業也未必有能夠拿到長線且低成本的融資,這就限制了企業的發展。例如一些從事技術類、工程類的公司有很多項目回款不及時,而它的資金能力僅可以支持很短時期的發展,最后會因無力融資而不得不把公司賣掉。解決環保行業的融資困難,政府仍需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在從事污水處理工作中,我們發現污水處理的后端是環保產業的投資機會。很多人忽視了污水處理的后端,污水處理完的污泥,大部分的處理方法都非常草率,拿車運走,找個看不見的地方就掩埋掉了。如果不做污泥處理,污水處理就是個表面工作,因為所有的有害物質都濃縮到了污泥里,對土壤的傷害、對農作物的傷害是非常慘痛的。有痛點就有機會,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污泥處理的新技術,需要資本的大力投入,我相信未來幾年污水處理的后端會迎來很快的發展時期。
目前,中國所有的污水處理廠,占地面積都非常大,一個兩三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就要占地100畝左右,這不符合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我們需要一些小型化的可移動環保處理設備。已經有一些公司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發現國外有一些污水處理的小型化裝置,可以學習研究,而中國在市場的容量上要比國外有優勢,這個項目很有潛力和值得推廣,因為他有更低的成本、更小的體積、更高的效率用以解決小區域環境處理的難題。
誠鼎基金董事總經理胡雄:
關注環保行業真正有效的需求
環保行業看上去有很大的市場,但事實上非常難做。
首先,環保行業屬于碎片化割裂比較嚴重的市場,是需要地方政府來買單的行業。很多企業覺得自身的技術非常好,在一個地方試用過,就想在全國推廣,但最后可能收效甚微。不同地區政府會有不同的需求,何況很多東西不是剛需。環保行業最好的投資機會是抓到真正的有效的需求,即有人愿意買單的市場。
其次,政府是三角債的源頭,政府欠工程商的,工程商欠材料商的,導致很多上市公司都轉化成了投資運營商,或者投資平臺商進入了資本市場,利用了 A股市場的融資能力。最后演變成一個完全由資金推動的行業,沒有新的資金注入,銷售收入、業務量都很難增長。這已成為了行業普遍現象。
我認為投資環保產業不能單純走技術路線,風險很大。比如,投資充電樁,有消息說日本有一個新技術,充電可以續航3000公里,若投資需冒很大風險,再比如,污水處理行業,雖然屬于傳統,但近幾年也出現了大量的新技術,可是成功率很低,還有生物法污水處理技術,在溫州嘗試成功,在上海就應用失敗了。
環保產業鏈上主要有三類企業。第一是投資運營商,主要取決于資金實力和資金成本,例如上海城投,還有一些外資大企業,融資比較容易,成本也比較低;第二是工程總承包商,有項目經驗,與各地方政府部門配合融洽;第三是技術和產品的提供商。從投資人角度來看,一方面借助運營商的渠道可以比較容易切入到市場,另一方面在技術和設備提供商上也存在著不少的機會,環保業很多核心的產品、技術都是進口的,這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投資機會。
力合清源合伙人郝清:
新能源是環保產業的明日之星
環保行業是國家政策導向的行業。改革開放以來,所有的東西都在升級,環保的標準也在升級。
環保產業跟TMT產業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就是融資比較難。做一個環保項目,過程需要設計、施工、投資、建設、分析回收,資金投入規模很大,回報期很長。而TMT的產品從開始銷售到盈利,周期明顯較短。其次,環保產業在技術上有其自身特性。TMT行業的驅動和發展有兩個方面: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統,幾乎每年都在變化。而環保產業不是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其技術的變革速度不是很快,且這種變革非常依賴于基礎科技的創新,例如電化學提供的性能越高,超級電容的性能就越好。
力合清源是專注于早期技術類的風險投資基金,我認為,從技術推動方面來說新能源是環保產業的明日之星,新能源儲能相關的核心材料和部件都是很好的投資方向,F在全世界頂尖的大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都在新能源領域中努力研究。比如某產品幾分鐘就可以充電完成,可能只是在化學上,或者是材料上做了創新;再比如動力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也是源于對技術和材料的研究和追溯。要從儲能和材料這兩個路上找到真正的明日之星,風險比較大,要有耐心。
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
投資環保產業不應簡單粗獷
青域基金從事投資能源和環保領域,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做這一個行業,因此對這個行業體會比較深刻,我認為投資環保行業要對三個方面充分理解:
第一,對行業本身、市場格局、產業結構的理解。環保行業有其自身特殊的市場格局,如果切入方式不對,只是以一種粗獷的方式投資的話一定很難賺到錢。以青域基金為例,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即所謂的嵌入式投資。從基礎研究開始到項目挖掘,以及到項目之后的增值服務,一直到退出,始終是跟著產業龍頭,產學研都結合得比較緊密。
第二,對團隊核心競爭力的理解很重要。環保行業團隊最核心的競爭力是運營能力,包括持續融資的能力,拿單的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等。
第三,對行業周期性的理解很重要。環保行業的周期性不同于其他行業,比如說新能源,就有其很強的周期性。不同的時間點所帶來投資機會不一樣,時機對位錯了就會失敗。例如,在2010年是投資太陽能設備的高潮時期,如果選擇投太陽能電池片就一定會虧得很慘。
從事環保產業的十多年間,我們交了很多學費,總結了兩方面教訓。首先,賭技術路線風險是很大的,比如說在2006~2007年的時候如果投資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單純希望通過技術盈利,最后的結果就是零和一。其次,投資于特別早期的技術是不明智的。一項技術從實驗室研發出來到產業化、到大批量的生產、大批量商業應用的整個周期是非常長的,而且中間產業化的風險也比較大。因此,我們對技術投資的切入點是已經和市場應用結合起來的技術,至少是經客戶認證過,或者是市場已經認證過的技術,否則我們不去投資。
我認為,投資平臺型的企業很重要,這些企業能夠為技術型的早期企業提供一些試用的機會。例如,某項水處理的技術希望得到水務公司的應用,水務公司會考慮這項技術是否有應用成功的項目案例,如果沒有平臺性的企業作為他的項目案例的話,這個技術公司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起來。能源也是這種情況。平臺型的企業回報很有限,非常重資產,適合做銀行固定收益產品,適合債權投資的類別,風險較小。同時也可投資一些技術類型的公司,技術類的企業可以給投資人帶來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回報。
原標題:投資環保產業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