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淡水資源逐趨緊缺的環境下,海水淡化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普及。如何保證海水淡化系統穩定高效的運行,降低海水淡化系統的運行成本,越來越受到設備廠家和使用單位等的關注。所以,通過海水淡化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影響海水淡化運行的因素,找出最佳的優化運行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反滲透系統存在的問題
1.1 反滲透系統運行現狀
浙能樂清電廠地處樂清灣畔,生產和生活用水全部采用海水淡化方式解決。原水為樂清灣海水,浙能樂清電廠海水淡化系統是由預處理系統、反滲透系統和其他維護設備組成。預處理系統由反應沉淀池、盤濾-微濾系統組成。預處理系統由3套反應沉淀池、9套盤濾、8套微濾設備組成;反滲透系統共有6套一級反滲透,每套設計出力為150m3/h, 反滲透膜回收率約為40%,一級反滲透設備運行時采用還原劑消除預處理中加入的殺菌劑(次氯酸鈉)的影響、加阻垢劑來防止結垢;停運時采用定時淡水沖洗的方式進行維護;在運行周期結束時,進行化學清洗恢復回收率。
1.2 反滲透系統存在的問題
近期海水淡化系統運行存在了一些問題:一級反滲透回收率降低,嚴重時產水量從清洗后的130m3/h降至80m3/h;膜壓差上升速率明顯加快,清洗后運行10天左右壓差就上升到0.15MPa,達到了化學清洗的定值,導致化學清洗頻率明顯增多,每套反滲透每月需進行2次以上的化學清洗。這些問題不但造成了海淡系統無法正常制水,降低淡水產量,影響機組正常供水,而且增加了海淡系統的總體能耗和藥品耗量,增加了系統運行維護的工作量和清洗藥品排放的環保壓力。所以有必要對一級反滲透系統進行運行優化調整。
2 原因分析
影響反滲透系統運行的幾個因素[1]主要有:進水含鹽量、進水余氯、進水溫度,化學清洗方式。通過對各項影響因素的數據統計比對發現:一級反滲透進水含鹽量和進水溫度是符合設計要求的。每次化學清洗后運行初期反滲透膜壓差均保持在0.01-0.05MPa的較低水平,產水量也能達到130m3/h以上的正常水平,說明化學清洗效果是比較理想的,化學清洗方式選取是合理的。但微濾系統進水余氯含量偏低。下圖為統計的六個月來微濾進口余氯平均含量。
原標題:海水淡化系統殺菌方式的優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