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兩會啟幕在即,3月2日下午3點,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發布廳成功舉行,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向中外媒體介紹了本次大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在環保方面,王國慶回應了中國日報記者關于霧霾數據轉好但居民體驗差的問題。
王國慶表示,數據確實顯示霧霾情況好轉。并且他以北京為例:2015年北京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2014年增加了14天,重污染天數較上一年減少了1天。但是2015年好的情況主要分布在前10個月,達標天數同上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1天。可是后兩個月同比減少了17天。年底北京兩次啟動紅色預警,人們的感受可想而知了。
他還表示:非常客觀的說,中國在治理霧霾方面已經做了很多,但是需要做的更多。空氣污染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鐵腕治污,既要有火燒眉毛的緊迫感,更要有“積跬步,至千里”的理性和耐心。因為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也不可能一下子見成效。治理霧霾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人民戰爭。治理霧霾要強調在三個層面上共同發力:一是從政府層面,在政策導向上要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要轉變發展方式;企業層面,在生產當中要堅持文明、環境友好型生產,轉變生產方式;公眾層面,要提倡低碳生活、綠色出行,轉變生活方式。相信經過全社會共同的不懈努力,“白天藍天白云,夜晚繁星閃爍”的常態化不會遙遠。
可以預見接下來的兩會空氣污染防治和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依然會是熱點話題,但今年的生態熱點絕不僅限于此。
“水十條”已經迎來第二年,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改善、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水循環系統成為熱點。兩會必將提出更多細則,以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安全、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安全、濕地生態保護、海岸帶生態修復以及城市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等順利進行。
“土十條”基本已經確定在2016年年內出臺,起到促進作用的是《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訂草案、《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與《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指導值》征求意見稿的完成。但即便如此土壤相關規范標準依然很大程度上滯后于大氣和水體,通過新的相關標準和規范才能進一步保證土壤污染治理有據可依有規可循,使“土十條”順利落地生根。
除“土”的“防、控、制”和“水、氣”的“防、治”的以外,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年,海綿城市建設、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范、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市規劃,環境產業融資等內容都有可能成為今年兩會的重頭戲。
首次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王國慶笑稱:“本來覺得可能不用準備霧霾的問題了,沒想到今天上午霧霾又回來了。”當天,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午10時,北京市35個監測站點中有20個監測站點的PM2.5濃度都超過了200微克/立方米,達到重污染程度。其中京南區域點達到最高值,為426微克/立方米,接近“爆表”。京東南區域點的PM2.5濃度也達到310微克/立方米。
也許“兩會藍”將缺席今年兩會,但兩會后的生態環境政策變動及其將要造成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工作影響卻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