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用水標準比肩歐美為何屢陷“污染門”
——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曉健
徐燕燕
從蘭州到武漢,再到靖江,兩個月內三起飲用水污染突發事件暴露了我國飲用水安全隱患重重。
人人都想知道,中國飲用水到底哪里出了問題:是標準太低,是自來水企業技術落后、沒有責任心,是地方政府監管不到位,還是排污企業喪德?
從源頭到龍頭,癥結究竟在哪兒,出現問題又該如何應急,現行供水體制存在哪些缺陷?
針對以上問題,日前在江蘇省住建廳水處理服務中心、蘇州市水務局、華衍水務(中國)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14華衍水質論壇”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曉健,他曾多次參與國內水源突發性污染事故中的應急供水工作。
江、河水源風險最大
第一財經日報:原水保護是確保自來水安全的根本,近年來發生的絕大多數飲用水安全事件都是在原水出現問題,目前國內飲用水水源的狀況如何?
張曉健:我國供水分為城市供水和農村供水兩大塊。其中,城市供水包括全國600多個城市和縣城,供水量每天約3億多立方米,80%左右是地表水水源。地表水的情況是容易受到污染,一類是江河,一類是湖庫。實際上,封閉半封閉的湖庫其污染是相對長期性的,周邊有多少污染源是說得清楚的;而另一類是河流,河流有上游,哪里有工業企業或者居民點,中國人口高密度的現實之下,這些污染源很難說清楚。有些污染源也不是本地域可以控制得了的,河流的保護難度大得多。現在的做法是劃水源保護區,比如以江、河為水源的飲用水水源的陸域保護區分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但再大也沒法把整個河流都保護進去,所以以江河為水源的自來水廠,要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水源污染情況。這不僅是城市規劃不合理問題,而是江、河水源確實存在的風險。
突發性污染主要包括四類原因:第一類是生產事故,像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導致苯泄漏;第二類是交通運輸事故導致化工原料泄漏;第三類是企業偷排;第四類就是自然災害。這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所占比例是三分之二,第三類企業排污占三分之一。不論是以上哪一類都是很難控制的。
應急監測VS停水決策
日報:一旦突發污染事故發生時,最有效的應急流程是怎樣的?
張曉健:關于應急,國家有應急預案,要求事故發生以后首先要及時上報,不能瞞報、漏報。第二是應急處置,各地都有風險管理和應急預案。但盡管有這些規定,實際處置起來難度還是很大。最大的難度就是事發突然,態勢原因不清楚,所以第一時間很難做出整體性的判斷。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時間往往是趕快進行應急監測,搞清楚事故的原因和發展的態勢,然后根據態勢做出應急處置和決策。
日報:結合近期發生的幾起污染事件,公眾質疑最多的是企業和政府的反應速度,比如會提出“瞞報40小時”等質疑,常規檢測需要多長時間?
張曉健:比如發現水有味道,首先水不應該有味道,嗅覺是一個指示,表明出問題了。如果等你判決出味道來源是什么,即使用現在先進的檢測方法,將生活飲用水標準中的106項指標全部檢測一遍,一個檢測站至少需要一周時間,24小時不停歇也要兩到三天,甚至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污染物不在106項之中,當發生這種突發事件,自來水公司從安全角度考慮,妥善做法應停水。
日報:停水為城市帶來更大的安全和衛生等風險,是否是必需的應急措施?
張曉健:近期的江蘇靖江自來水污染事件,因為靖江這個城市有應急備用水源,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切換到備用水源,所以可以決斷停水。
對于水源單一的城市來說,停水確實也存在風險。現在國家行業主管部門也正在和住建部、環保部共同加緊制定具體管理辦法,讓地方產生問題后有規章制度可依,但現在還暫時沒有更詳細的規定。
標準項多于歐美
日報:去年杭州的自來水異味事件,原因調查持續半年多,近期的江蘇靖江目前仍未查清污染物到底是什么,這是否說明我們現有的106項生活飲用水標準還是不夠多?
張曉健:不能這樣說。首先,我國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確定的原則:第一是有危害的;第二是經常性可能出現的;第三是有代表性的,往往代表一類;第四是有檢測技術的;第五是經濟上可以承受的。標準不是越多越好,反過來也不是說標準內的物質都達標就代表是安全的。
但我國的現行標準是跟國際接軌的。目前美國標準是98項,歐盟是52項,我國標準跟歐盟相同的項目是31項,濃度限制相同的是15項,嚴于歐盟的是10項,寬于歐盟的是6項;跟美國項目相同的是50項,有9項限值相同,嚴于美國的是24項,寬于美國的是15項。之所以有所不同,是根據本國的國情,我們的標準制定基本參照系不是按照美國,也不是歐盟,而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是考慮世界各國情況,所以我們的標準基本跟世界衛生組織的限值相同。
日報:盤點近年來的飲用水污染事件,你認為最主要的根源是什么?
張曉健:飲用水標準只管水的健康,但是怎么監管是另一回事,這是風險控制問題,目前國家做得不夠。
對此,我提出八點建議:第一要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第二是信息要公開,第三是老舊設備供水設施要更新改造,第四是加強應急供水的能力建設,第五是供水體制問題,第六是加強對水源地的監管保護,第七是縣鎮和農村給水問題,第八是加強科學研究。
政府和市場如何平衡
日報:目前的城市供水體制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問題?
張曉健:應該是由政府主導的專業化運營的供水體制和產業政策。首先是政府主導,供水是民生問題,自來水不是市場競爭的產品,誰的質量好、誰的價格低,公眾自然會選擇。供水是天然壟斷的,所以政府有保障民生的責任,所以要加強監管。第二要專業化經營,它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這決定了供水是市政公用行業,政府有職責,但不是政府來供水,不是政府來保安全,政府要通過專業化公司來運作。第三我們的產業經營模式,目前產業經營模式是按照地域劃分,各市有各市的自來水,各縣有各縣的自來水,有些鎮、縣的自來水公司多種經濟體制,賣給私人,賣的時候,不是按照技術水平,誰出價高,就賣給誰了,這種情況下怎么保證高水平,這就是體制問題。
水務部門來怎么保證供水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實際這是一個市場機制,我們是搞大市場,還是搞小市場,是搞按照行政區域劃分的市場,還是保障供水安全的區域化的市場,選擇高效率高水平的公司。比如上海,周圍區縣的小自來水廠都關掉了,區域城鄉供水一體化。
日報:還有資金問題,有很多供水企業“吐槽”, 地方政府“拍腦袋”定價,自來水公司入不敷出,苦不堪言。
張曉健:這是財政政策,我們供水現在是發改委定價,企業經營,但是后面一句話是“自負盈虧”。自來水作為公共產品,政府在定價的時候考慮的是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百姓承受能力以及社會多種因素,包括節水意識、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等。政府往往“哭窮”,高興就多補貼一點,沒有保證,而企業面臨著水源地污染嚴重,處理成本不斷上漲,目前全行業來看,城市供水是虧損的,只不過虧得多虧得少而已。
供水問題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企業管理、加強監測、老舊設施改造方方面面都牽涉到投融資,我們現在不是沒有錢,而是很多人想投沒有渠道。越投越被動,越投越虧,企業沒法可持續發展,所以體制是一大問題。